茶馆读后感精选( 八 )


茶馆的攻击者与捍卫者
实际上整个20世纪上半叶,关于成都人做茶馆的争论都十分激烈 。第一阶段从晚清道1930年代初,对茶馆的批评基本来自成都内部,是当时地方精英推行城市改良、反大众文化之一部分,他们认为做茶馆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则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对茶馆及其文化的批评主要来自外省人,但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弹,显示了内地和沿海地区文化的冲突 。关于茶馆的争论远超过茶馆本身,表面上是因为茶馆,实际却是各种深层因素的冲突:地域之争、中西之争、有权无权之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争、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之争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老乡”这样的茶馆文化捍卫者,仍然相信最终新的公共设施将取代茶馆 。社会进步后,茶馆终将消亡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半个多世纪后,社会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似可以轻易将茶馆取代的新的公共空间层次不穷,中国传统的许多东西永远消失了,但成都的茶馆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 。
这本书既是一本微观史,也是一部叙事史,亦是一部大众文化史 。通过讲述茶馆里发生的故事,揭示关于茶馆的许多细节 。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不仅能帮助我们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更可以让我们看到坚韧的地方文化和习惯不断反抗西化的冲击,拒绝现代化所造成的文化统一模式过程 。
《茶馆》读后感(六):唯有茶馆才能体现成都的淡然,茶馆是成都一道不可错过的靓丽风景线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我管世界1900—1950》
有一年,去成都旅游,想要拍摄一组与众不同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当地的朋友婉然一笑说:去趟老茶馆就足够了,成都是个大茶馆,每个茶馆都是老成都的缩影 。
茶馆在成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成都的茶馆,无论是影像记录,还是文人的鸿篇巨著,以茶馆为背景的文章,可以说是多如牛毛 。但是,纯粹从学术的角度,系统全面解读茶馆的前生今世,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我管世界1900—1950》,应该算是近期读过的,内容详实丰富的一本,有关茶馆学术研究的书籍 。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写到:“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 。果然泡了以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但这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 。”
而成都人无疑是有这种清福的 。
每天光顾茶馆成为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茶馆生活轻松而自在,朋友和熟人在那里会面、聊天、下棋、谈生意等,进行各种活动 。茶馆有其特殊的诱惑力,诱使人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的在那里消耗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