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七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的英文原版由美国Verso出版公司出版 。
例如,在《我们时代的画家》这部小说中,他就引入了大量有关绘画的见解 。既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也有哲学层面的 。伯格与这本小说的出版商(赛克尔和沃伯格出版社)曾有过无休止的争论,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提到,他想让故事的主人公拉文成为他的“代言人” 。
伯格将“代言”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试图解释清楚在现代世界成为一名艺术家意味着什么”;第二,“去攻击虚假的艺术交易的骗局” 。而男主角拉文身上的革命性,他在日记中写下的那些铿锵有力的字句,让人一读就会想起青年伯格在1953年至1962年为《新政治家》撰写的时评 。在这10年里,伯格用一杆笔见证了冷战冲突升级的危机时刻 。
不过,与时评不同的是,小说的情节发展依赖于层层铺垫的疑惑和矛盾情绪 。作者通过拉文自身的不确定性,赋予了拉文一定的自主性 。于是在《我们时代的画家》中,我们既可以读到概括总结性的观点,也可以读到自我批评 。在伯格的自我理解的核心里面,拉文最初是一名画家,只是随着时间长了,才开始拥护概念世界 。这一点既阐明了伯格对自身转变的认知,又指向了他在经验生活中如何改变对绘画的思考 。
伯格曾这样描述拉文:“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自然也有他自己抽象的表达方式,他赋予了他独特的腔调……他谈到正义时,就好像正义是一个存在物——就像你谈到一个刚刚离开房间或城镇的女孩” 。伯格这么写是为了探索虚构写作中的人格化手法,这在他自己从哲学思想到讽喻小说的创作的变化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部小说的混合结构也带来了一个效果:它使得哲学层面和讽喻层面互成镜像,这个镜像是奇特的,有时也是讽刺的 。
1967年,卡尔维诺在其写作的《哲学与文学》一文(后被收入1982年出版的《文学的用途》一书)中,对这种镜像效果进行过有趣的分析:
在《我们时代的画家》中,所有人物都由他们的社会地位所定义,从社会地位也流露出他们如何看待艺术:矫揉造作的鉴赏家、哲学家、收藏家、糊涂的店主 。这些主人公常常在两个世界之间挣扎撕裂,他通常无法完全适应其中任何一个世界 。斯珀林提示我们留意这些小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文性:“就像伯格一样,拉文既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纯粹的美学家 。因此有了进退两难的处境,因此有了认同的危机,因此有了这部小说” 。
至于艺术评论的部分,伯格最喜欢的一个比喻是:“就像在山巅之上被捆绑于一起”——这同时也是立体主义艺术家布拉克用来描述他与毕加索在一起的时光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