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国史读后感1000字( 四 )


张荫麟自号素痴,朋友闹他起外号张文昏公 。“痴”和“昏”是悼念文章中最常见的评价 。先生读书入了迷,往往半夜天亮也不在乎,常常读到天亮,在沙发上迷糊睡着了 。大庭广众之下,又往往像入定的和尚一样陷入沉思,跟人聊天也是有一搭没一搭 。据说,他结婚后第二天出门拜客,回来走到隔壁人家,对主人连说“对不起,累你久等”云云 。
早年即患心脏病,登高则心悸,抗战期间营养坏,离婚后独居,从宋人文集笔记里搜集材料,常读到深夜,终现精力短绌、神志不旺的征象 。至1942年,慢性肾炎发作,10月24日凌晨3时,在狮子山卫生院病逝 。据说“弥留之际,他与病床前诸位学生逐一握别,颂《庄子·秋水篇》,声音悲凉,诵后似感舒畅,默然无语” 。
《秋水》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它要义就是时空无穷,诸事变动不居,“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 。开篇几句印象深刻:“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先生以37岁的一生,试图把握几千年人类历史时空,无法想象此时回首短短一生又是什么心境?或已泯视生死夭寿,或已没有喜怒萦怀 。
陈寅恪痛心,悼诗中这样写:“大贾便便腹满腴,可怜腰细是吾徒” 。张荫麟又终究没有躲过后世的健忘 。吴晗见坟墓冷落在遵义郊区,藏书堆积在北平东莞会馆:“中国的学者如此的稀罕,已有成就的学者如此的被糟蹋,荫麟就如此寂寞地死去,寂寞地被人遗忘了”“半个多世纪后,在张荫麟执教过的清华大学历史系,一位教授在一次课堂上向学生提起张荫麟及《中国史纲》,竟然无人知晓” 。
说是人走茶凉,史书又何尝不“冷漠” 。我给女儿读到书中马援篇,“援上阵身先士卒,中箭贯胫”,马援的小腿被射穿了 。女儿问:那他疼不疼呢?这点书上没说,他当时肯定疼,但历史记载英雄行为导致的可见结果,而从不关心个体的生存感受 。常说读史使人明智,或是旁观者清,不曾陷入腿疼之中 。
再说《儿童中国史》,“张荫麟找来袁震、杨联昇共同完成,但成稿之后并没有出版,稿件也都流散了” 。本书按照他拟定选写的历史人物,搜集撰写的稿件,按原拟定书名出版 。自认为有几个特点:
一是生动 。像聊一位旧人,又像是纪录片解说 。据说张荫麟不满当时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 。他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 。有网友形容张荫麟笔下的历史像“好莱坞大片” 。
二是气爽 。一般不是先从材料入手,而是先从认识做起 。厘清逻辑标准,然后按逻辑统一性展开史料,以避免概念歧异,所以他文章脉络清楚,神清气爽,绝非乌烟瘴气式的材料堆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