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头一样读后感精选

像石头一样读后感精选
文章图片

《像石头一样》是一本由[意] 亚历山德罗·桑纳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 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像石头一样》读后感(一):译后记
注:这是一本无字书,我翻译了作者写的后记,所以“译后记”应作“译·后记”来解读,而非“译后·记” 。我就是普通读者 。
语言是抽象过的现实,文字是抽象过的语言,诗是抽象过的文字,所以如果说作者桑纳作画的灵感来源是诗的话,那这本书表现的大概就是抽象的抽象的抽象的抽象的现实吧 。这时作者在后记中说的“相信双手的感觉”就成了一个明智的选择,让作为“世界观察者”的自己来诉说本意,而不去相信作为“信息处理器”的自己,因为那样只会被习得的规则束缚 。
每个人的对战争的印象一定都千差万别吧,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期间 。熟悉军事历史的人可能会联想起战争策略、历史推动意义,喜欢影视作品的人会想起一幕幕恢弘的场面,认识战争幸存者的人可能会对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更深刻的感触 。总之,战争复杂到可以有无限的思考角度 。我作为普通人对战争的认知大抵是根据影视作品和文字共情而得来的,也就是说我会不自觉的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战争参与者身上,感他/她所感,想他/她所想,以此来获得不同于日常的体验 。
但这本书能唤起的感受远不止战争共情这么简单,毕竟表现的是抽象x4的现实 。强烈又多变的色彩如同梦境一般,火柴人和黑白的雨点纠缠在一起 。残酷、激情、喜悦、忧伤在每一页每一格里都能找到隐约的身影 。原来战争是这么自然的现象,是渗透进我们骨骼的一种冲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造就了我们此时此刻周围现实的最正常的活动 。
因此我理解的石头就是被历史造就又去反观历史,顺便不经意地改变现实的我们自己 。我们时静时动,时而被燃烧,时而被抛掷,偶尔还会被利用,但总是在被历史的洪流追逐着 。毕竟在人的有限认知里,如果只能给万物划分两大类别,一定是自我和周围世界 。我时刻被周围世界冲击着,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挑动周围世界的波澜,能掀起多大浪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如此,所有人类都在共同谱写着一篇进行时的历史,历史有起有落,但似乎也有不变的规律,此消彼长,似乎总会从一个点起,从一个点落,就像调色盘上每次都混了太多的颜色,结果永远是灰黑的暗淡色调 。
作者,或者说是作者的手,引导着我们跟石头共情,让我们作为石头观赏我们心中上演的战争史,看画面一点一点具象起来,嗅着忧愁的淡香承认自己火热外表下的冰冷 。箭羽的簌簌声不一会儿就转成了原子弹声画不同步的巨响,燃烧的火红天空又瞬间沉入海底 。在这样自由的感官穿梭中我们竟看完了一整部逻辑完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