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头一样读后感精选( 五 )


桑纳用“随兴所至的灵性之手”控诉“意图掌控一切的战争之手” 。书中还特意保留了作者的指纹、水痕、画纸裁切等痕迹,让我们体会纯手绘的感觉 。
书中还特意保留了作者的指纹、水痕、画纸裁切等痕迹
桑纳也不在书中添加任何文字,没有对话,没有背景介绍,也没有注解 。隐约的细节和无限的留白给了我们巨大的空间,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去完成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理解都可以成立 。
作者运用的多重视角,从单幅独景到跨页场景,时而叠加、合并,时而从不同方向移动、切换,时而旋转、复制 。
画面的节奏变化带我们穿越时光,整部作品都像是被历代战争的硝烟所浸染 。桑纳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法,带我们进入了一部无声的战争史动画电影之中,让我们站在幸存者的反思位置 。
正如书名《像石头一样》所暗示的,石头意象贯穿在正本书中,这块石头的灵感来源于意大利隐逸派代表诗人朱塞培·翁加雷蒂的诗篇《我是一个造物》:
诗中提到的圣米凯莱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战线东区,为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交战区 。
而这块被翁加雷蒂凝思的石头,就像是弗洛伊德对爱因斯坦提出的“为什么有战争”的答复:因为人类有向着生命、爱和自我保护的“生命驱动力”,也有向着攻击和毁灭的“死亡驱动力” 。
世界上存在着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的“预见者”,也存在着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修斯这样的人——在他们眼中,世界处于“未知”状态 。
或许桑纳和翁加雷蒂都像厄庇墨修斯一样,对未来抱持着开放的态度 。因为无法预知,才能有各种新的可能 。
在《像石头一样》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双手的信任,以自由奔放的“技艺之手”质问将人类带向毁灭的“技术之手”,创作出了这本人类战争历史的独特缩影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