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头一样读后感精选( 四 )


战争中,一切的意义都不复存在
到最后,镜头拉到了无穷的宇宙,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人的故事又好像是生存在兔子绒毛上的虫子,不那么重要了 。
《像石头一样》读后感(四):400幅手绘水彩筑成一部可视化浩瀚史诗
自人类诞生起,战争似乎总是伴随左右 。我们作为幸存者,不禁感慨自问:战争的原因何在?回看战争历史,人类技术的发展与之并存——人类战争的独特之处也在于“使用技术” 。从最初以手执石互击,到兵刃、大炮、坦克、飞机和原子弹……
屡获大奖的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兼插画家亚历桑德罗·桑纳创作了这样一本书《像石头一样:从远古到现代的人类战争史》,用400余幅纯手绘水彩,带我们以石头的视角审视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战争史 。
《像石头一样》共有五大章节,分别是“人”“火”“海”“天”和“无穷” 。
故事开始于一块从山上滚落的石头,它停在了两个人中间 。
或许为了抢夺资源,或许是滑落的石头破坏了其中一人的所有物,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具体理由,但两个人开始拿起地上的碎石相互攻击 。打斗的规模逐渐变大,由两个人变成四个人,四个人变成十个人,最后变成数百人 。打斗的工具也由碎石发展为弓箭、战马上使用的长矛还有火把等等 。
随着火把的出现,故事也进入到第二章“火” 。人类学会如何创造火并保存火之后就拥有了光明、热量,同时也学会了用火锻造钢铁制成武器 。
正如神话中所说,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种,潘多拉魔盒也被投入人间 。
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探索从陆地延伸到海洋和天空,战争的足迹也随之而来 。
在“海”这一章中,“石头”不再是具象的一块石头,而是幻化成一个意象,它可以指代一个海上小岛,可以指代隐藏在地底的能源……而人类也正是为了追逐这些被指代的事物而互相伤害 。
在“海”中,“石头”又变化成引燃“一战”的火药之石,还有“二战”结束之后筑起隔离墙的石头 。
在最后一章“无穷”中,视角逐渐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大为人与地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这一章中的地球,就是由“石头”演化而来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
人类战争的独特之处在于技术,而手,是人类技术得以发展的关键,也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差异之一 。动物同样会为生存而搏斗,却几乎不会像人类这样大规模杀戮,正是技术让人类战争如此惨烈且具有毁灭性 。
《像石头一样》中清楚地描绘了手与技术的关系,多次出现展现出操控性的巨大双手 。
然而,书中还有一双与操控一切截然相反的手,也就是作者桑纳的双手 。被誉为“水的通灵者”的桑纳,在创作这本《像石头一样》时从不打草稿,直接下笔即成,不再做任何修改 。桑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