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受用一生的口才课·有素材,写出好作文》读后感摘抄( 十 )


《演讲与口才》是国内口碑级别的,口才类专业杂志 。从1983年创办至今,曾荣获过“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奖项,深受大众喜爱 。《给孩子受用一生的口才课》系列之“有素材,写出好作文”的推出,也严格秉承了“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宗旨,非常用心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积累素材知识的宝库 。好的素材,是能够精准适用 。通常,在做素材积累的时候,要么,是大道理直接拿过来,孩子也不太确定该用在哪些场合,哪些事件上;要么,是事件直接拿过来,有的也不太能转化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 。有的时候,可能要累及家长帮助归纳和提炼 。但家长的时间、经历或者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不一定能时刻满足孩子需求 。《有素材,写出好作文》一书,作为一个素材资料的集成本,从内容筛选上,就优先考虑了这一点 。在每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后面,都附有一个《演讲与口才》主编,对这个故事的精练总结,以及这个故事的适用范围,和关键词提示 。
写在每篇故事后的“主编总结”,让家长和孩子,从寻找和提炼素材主题思想的焦虑中,分离出来,孩子基本可以实现独立的轻松阅读 。另外,孩子在每篇故事后面,还能找到“适用范围”和“关键词”两个小“标签”,只要记住了这些小标签,那么在素材的使用时,就会有明确方向,不纠结,不迷茫 。比如,在“第一次吃龙虾都很狼狈”的小故事后面,就附着这样的说明 。主编总结:与人交往时,关注到别人的处境和需要,及时地送上一句解围和温暖的话,既帮助了别人,也为自己营造了良好的形象 。适用范围:口语素材、日常交际、作文素材 。关键词: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调解尴尬 。这样贴心的“素材库”是不是很实用呢 。
好的素材,是人生道路的指南针 。茅盾老先生曾经说过,“要学作文,先要学做人 。”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东晋诗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风骨,跟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一起流传至今,让人佩服 。孩子们的心灵是简单而纯粹的,就像一张白纸,你画什么,白纸上就会呈现什么 。如果有一个素材库,不需要孩子自己去筛选,满满的正能量,直接被带到家长和孩子面前,那一定会是,一件让人拍手称快的事情 。《给孩子受用一生的口才课》之“有素材,写出好作文”一书,刚好满足了我们所有家长和学生的期待 。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在高质量,完成素材积累的同时,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就像一个指南针一样,引导孩子如何去做一个善良的、勇敢的且充满智慧的人 。这里,我们分享一个书中的小故事:该不该帮助乞讨者 故事是这样讲述的:在大街上,当人们遇到乞讨者,经常会纠结:“捐吧,怕遇上骗子“;“不捐吧,又怕真有困难者得不到救助” 。针对这个问题,某一个班级同学展开讨论 。有的同学主张捐,理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不能因为担心受骗,让真正有困难的人“陷入绝境” 。有的同学不主张捐,或者不捐钱,可以捐一些食物、用品啥的 。说有的乞讨者白天乞讨,晚上就活得光鲜亮丽,用乞讨来的钱大吃二喝 。而有的同学的分析,就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他说“遇到骗子更好呀”,起码这个可以证明乞讨者的“妈妈们没有生病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