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读后感精选( 三 )
成人其实就是披着成熟外衣的孩子 。成人一开始出生的时候是个孩子,年龄达到一定年龄,就又变回了孩子 。每个大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存在的问题也不是现在形成的,而是可追溯孩童时代 。比如,1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形成自己主见的阶段,初见自己的争取权利的轮廓,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其实作者通过二次成长课题,一方面让我们找到自己问题并找出原因加以修复改正,另一方面是提醒我们作为父母,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要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尤其是因材施教、因事施教、因人施教,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置之不理、养而不教 。
《二次成长》读后感(四):挣脱成长中的枷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为真正想成为的人
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泰国小象从出生就被铁链子捆住一只脚踝,铁链拴在旁边的一个木桩子上,自由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 。
刚开始小象试图挣脱,多次无果后就放弃了 。直到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即使拥有足够大的力量来挣脱,但早已经麻木和习惯了,枷锁不可挣脱的印象已经深入它的内心了 。
对于成年后的我们,人生的第一次成长已经结束了,定型的人格还能重新再塑吗?
在《二次成长》这本书中,有近10年心理学科普经验的作者王瑞,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每一个人都有二次成长的机会 。
从出生到18周岁的这个自然阶段,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成长,人格的形成是被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 。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 。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人格 。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每个人就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 。
人格指的是个体对人、对事、对自己在社会适应中的内部倾向和心理特征 。比如性格、兴趣、理想、能力、气质、动机、需要,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追根溯源从出生就开始了,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
本书从五个阶段阐述人格形成的原因,寻找早年印记(1岁之前),初现自我轮廓(1~3岁),建立自我价值(4~5岁),重塑自我心智(6~11岁),拥有完整人格(12~18岁) 。
只有建立了自我价值,自我心智,自我统一和修补历史遗留漏洞,我们才能实现人格的第二次成长 。
人格一旦形成,就有它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但幸运的是大脑的可塑性极强,我们可以重新建立习惯性反应,持之以恒,人格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
很多人的童年不幸福,源于这三个方面:一是言语上的苛责、贬损,二是行为上的体罚,三是情感上的疏忽或漠视,不尊重 。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希望你是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老无所依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