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集读后感锦集( 四 )


4.4) 译者没有译long result 。
饿死鬼
榛莽中
2021年12月26日
《悼念集》读后感(四):写诗,真的能够疗愈悲哀吗?
【悼念集读后感锦集】亲友离世,是所有人难以面对的失去 。1829 年春天,英国诗人丁尼生在剑桥结识了哈勒姆——历史学家亨利·哈勒姆的儿子,在校园里已是才华超群的明星 。哈勒姆不只是丁尼生的普通朋友,而是“世上的光” 。哈勒姆鼓励丁尼生出版诗集,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知音,丁尼生遭遇人生变故时,也给予他慰藉与支持 。但年仅 22 岁,哈勒姆就突发脑溢血病逝,陷入黑暗的丁尼生为纪念这位挚友,创作了《悼念集》 。艾略特如此评价:“他是英国诗人中最为悲怆的一位,跻身于地狱之边的伟人之列 。”
近日,由张定浩翻译的《悼念集》出版了 。在译后记中,张定浩除了向我们介绍这部诗集的背景,还道出了丁尼生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悼念诗的情感:“诗人最终克服了失去挚友的悲哀,但爱却依旧强烈而崭新;他征服了时间,却不仅仅活在拥有死者的过去,而是和死者一起生长,一起活在此刻所有的生命中,并期待在未知的更高处相遇 。”
在《悼念集》中,除了哀悼,还有关于信仰与怀疑、进步与爱的崭新情感,丁尼尔受当时的进步思想影响,也始终怀有对爱的信仰 。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我们依然能从丁尼生复活友人的努力中得到安慰 ,而《悼念集》的再度出现,也提醒了一种被抛下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进步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
《悼念集》译后记撰文:张定浩
1
这是一桩拖延太久的译事,我似乎已经忘了最初动心起念的缘由 。也许,其中一个缘由是来自艾略特 。
在一篇谈论《悼念集》的文章里艾略特说:“如果没有技巧上的成熟,《悼念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诗作,丁尼生也不会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丁尼生是音韵大师,同时也是表现忧郁的大师;任何一位英语诗人都不曾拥有如他一般对元音极为灵敏的耳朵,以及对某些痛苦情绪精细入微的感受 。……丁尼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已经具有强烈时间意识的时代:许多事情似乎正在发生,铁路正在兴建,新发现层出不穷,世界的面目正在改变 。那是一个忙于与时俱进的时代 。多数时候,它无法把握永恒的事物,无法把握有关人、上帝、生命以及死亡的永恒真理 。外在的丁尼生随着他的时代而悸动;除了对语音独特而准确的感觉,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牢牢抓住 。但在这方面他有任何人都不曾有的东西 。外在的丁尼生,他在技巧上的成就,与他的内里紧密相连 。……只有不带偏见地看待表层的东西,我们才最有可能进入内里深处,进入到深渊般的悲伤之中 。丁尼生不只是一个二流的维吉尔,他与但 丁眼中的维吉尔同在,一个身处幽灵之间的维吉尔,他是英国诗人中最为悲怆的一位,跻身于地 狱之边的伟人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