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集读后感锦集( 五 )


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 年 8 月 6 日-1892 年 10 月 6 日)
读到这段话时候的我,已深深懂得艾略特在说什么,关于诗人所承载的音韵、忧郁以及对于这二者精细的感受力,关于表层与深渊,关于变化、失去,以及带着怀疑接受一切变化和失去之后仍拥有的对于不变的信念 。
关于一个在现代汉语新诗中未及完成就被轻易遗弃的浪漫主义诗学传统 。
我希望借助翻译《悼念集》,就此做一点复活的尝试,正如丁尼生在写下这些诗篇时所做过的、复活友人的尝试 。
2
《悼念集》正文部分共 131 首,外加后来补入的序曲和终曲,共 133 首,每首诗从最短的 12 行,到最长的 144 行,全部采用四行体、四音步抑扬格和 abba 的脚韵 。很抱歉我没有能力完全遵从它的音律,但也没有完全舍弃 。
在丁尼生之前,英诗最常见的音律是五音步抑扬格,若进一步落实到长诗和哀歌传统中,通行的韵脚则是 abab 。丁尼生从两方面打破了它 。首先是从五音步到四音步,看似只是每行减少了两个音节,但造成的情感变化是强烈的,因为相对于五音步带来的听觉习惯上的完整感与信心感,四音步的每一行比期待的都更为短促,每一行似乎都是破碎、不完整和欲言又止的,每一行都在等待着下一行的拯救 。而相对于 abab 韵脚的整饬,abba 的韵脚安排,又带来一种迷离恍惚的回环感:每一段四行诗中第一行 a,仿佛一次次丧失在第二、三行陌生又漫长的 b 中,并一次次穿过这些漫长的陌生,奋力抵达第四行熟悉的 a,又并非全然的回归,因为此刻第四行的 a 已然只是第一行 a 的微弱回声 。如果说第一行的 a 指向过去,那么,在经历第二、三行 b 的镇定与盘旋之后,它所抵达的第四行的 a 却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每一段四行诗,都是一场螺旋式的运动,携带着某种奇异的离心力,在将一切缠绕收紧的同时又将一切都散开,在分离的同时又保持为一个整体,让对于救赎和复活的信念伴随对此信念的怀疑同生共处 。
在传统的哀歌主题中,要么是灵魂终于克服了悲哀,但曾经强烈的爱却也随之消失;要么,是自我征服了时间,遂听任自己耽溺在过去 。《悼念集》与此二者都不相同,诗人最终克服了失去挚友的悲哀,但爱却依旧强烈而崭新;他征服了时间,却不仅仅活在拥有死者的过去,而是和死者一起生长,一起活在此刻所有的生命中,并期待在未知的更高处相遇 。
1851年版《悼念集》书影
在丁尼生这里,主题的创新与音律的创新,是一体的 。abba 的抱韵虽然早在意大利体十四行诗中就有,但在十四行诗体中仅限于前两个诗节的八行,而丁尼生将此扩展到每一个诗节,并把五音步缩减为四音步,他希望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表达其所经受的无边无际的怆痛,以及随之而来的深沉又崭新的情感 。因此,虽说在他之前,诸如本·琼生、锡德尼勋爵等诗人也曾偶尔用过此种音律,却丝毫不妨碍“悼念体”依旧成为英诗中最具独创性的诗体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