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集读后感锦集( 八 )


5
《悼念集》是日记,又不是日记 。丁尼生自己曾如此回顾《悼念集》的写作:“这是一部诗, 而非一部实在的传记 。它根基于我们的友谊,根基于哈勒姆和我妹妹艾米莉的婚约,根基于他在维也纳突然的死,根基于他在克利夫登教堂的葬礼 。这部诗以我小妹妹塞西莉亚的婚礼颂歌作为结束,暗示某种类似但丁《神曲》一样的模式,即以幸福作为结束 。这些诗分别写于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起初并没有写组诗或出版的想法,直到我发现我已经写了很多 。如同在戏剧中常见的那样,这些诗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悲哀情绪也具有某种戏剧性的设定感,我确信,唯有透过对于慈爱上帝的信念,人类种种的恐惧、怀疑和受难,才能找到答案,得以解除 。而这些诗里的‘我’,并非一个耽溺于谈论自己的作者本人,而是某种人类的声音在透过他说话 。自哈勒姆的死算起,整组诗可以略微分成三个阶段,以哈勒姆死后的第一个圣诞节(第 28 首)、第二个圣诞节(第 78 首)和第三个圣诞节(第 104、 105 首等)作为分界 。”
可以说,《悼念集》的主体部分,基本在哈勒姆死后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随后,一直还有一些零星的诗章不断加入,就像一个人感觉似乎通过时间的帮助克服了伤痛,却依旧发觉生命阴晴不定 。在哈勒姆死后的十年内,丁尼生抽烟酗酒,穷困潦倒,却从未停止写作,却也再未发表作品 。直至 1842 年,他终于在朋友的鼓励劝说下出版了两卷本《诗集》,并大获成功 。他继续暗自写作有关哈勒姆的哀歌,到了 1845 年,《悼念集》已经接近现在的长度,但他一直推迟和延宕出版的进程 。终于,1850 年初,他开始自印了一个给小范围朋友看的没有名字的版本,又几经修改,在哈勒姆去世十七年后,1850 年 6 月,《悼念集》正式出版,起印五千本,没有署名,题为 IN MEMORIAM A.H.H 。同年9月诗集就再版,随后迅速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 。时人评论道,“语言和想象力的辉煌,思想和感情的深沉,形式的完美,在现代英诗中无出其右” 。
《悼念集》深深地打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丁尼生也因此荣膺新一任桂冠诗人 。那个时代的英国人对于哀悼的传统无比熟悉,但《悼念集》中除了哀悼,还有一些更为崭新和诚实的情感,有关信仰与怀疑,进步与爱 。
电影《故园风雨后》
虽然达尔文的《进化论》比《悼念集》晚出版九年,但在达尔文之前,此类进化思想已蔚为大观,丁尼生比同时代诗人更关心科学发展,早就拜读过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 。莱伊尔认为, 地球的变化一如人从儿童长至成人,不停变化,但没有事物会完全消失,他们只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同样,《悼念集》中也有一个灵魂进化的模型,譬如在第 43、44 和 45 这几首诗中所描述的,尤其是第 45 首的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