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读后感精选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精选
文章图片

《习得性无助》是一本由【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一):无助是一种广泛的心理现象,这么看来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担忧
无助实际上,是一种在与自我所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所习得的 。习得性无助理论给我们的假设是,我们存在对事情的自主反应;同时也会有当我们对事情作出反应,而无益于结果的情况,实际在这之间存在着可调控的空间和范围 。在习得无助的同时,我们必然也会习得反应的可控性和可测性 。认识到这一点会让我们不会绝对的无助 。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二):《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动物的无助源于可控制的缺失 。这种缺失来源于生长环境的影响和内源性的生理缺陷 。由此产生了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 。因为心理学实验作用对象的局限性,势必会与研究主体产生脱节 。因为相较于动物,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应用理性对心理创伤进行自我修复与纠偏 。也就是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心里缺陷 。并采取措施 。塞利格曼依然没有摆脱弗洛伊德式的童年因果论 。童年不如环境给人施加的影响,至少我的经验告诉我 。初中总能梦到自己在飞,少年裘马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高中无恶不作,深陷无力的泥潭有幸贵人相助 。两个阶段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跟童年哪个我有关系呢?三年级前土匪头子 。三年级后转学了,变态的教育摧残之后成了发条橙 。我们且不论我到底是被马克思给异化了,还是被福柯给归训了 。到底该用哪段童年来解释我的少年呢? 所以用童年因果论解释心理学现象显得牵强附会 。人的无助源于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挫败感和对未来的悲观与不自信 。很容易形成习惯,陷入恶性循环,心里上的路径依赖让人出现迷信心里 。想从他人和自我那些毫不相关的言行举止中找到曾经那种确信的控制力 。人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逐渐摆脱这种困境 。
《习得性无助》读后感(三):《习得性无助》:为什么悲观?你失控啦
1黄品源有首歌歌词如斯:
你讲也讲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你做又做不好/你现在唱着这样的歌/你到底是想对我说什么?
对啊!我做又做不好,还做个锤子劲 。“躺平”好了,刷刷抖音看看剧,哎呀妈,太香啦~~
可是当看手机看得两眼昏花,浑身无力,茶饭不思时,我会想,活着有啥劲,好无力哦!满满的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