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读后感精选( 二 )
这周当我读了马丁·塞利格曼的心理学著作《习得性无助》后,我发现:我的无助感,原来是自己学习来的!
自己最早接触心理学是上大学时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个哈佛大学视频课程,当时名字叫《哈佛幸福课》 。当把这个课程系统看完后,我去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这个课程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 。于此,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然后看书、看视频、考证书…
而马丁·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并被列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在读博士时他发现并证明了“习得性无助”的存在,震惊了心理学界,从此声名鹊起 。
在本书中塞利格曼提出这样的观点:若有机体无法做出能够控制结果的操作性反应,该结果就具有不可控性 。当产生这种个体的行为和期望的结果完全独立不受自己控制的现象时,人或动物就会产生无助 。
为验证他的观点,他做了著名的电击狗实验:将狗绑在吊床上,给它施以64次不可逃脱的电击,之后让狗在穿梭箱内进行逃脱-回避训练 。穿梭箱中间有挡板,在受电击后只要它跳过挡板,电击便会停止 。结果发现,接受这个实验的大部分狗都陷入无助,即使忍受电击,也不愿尝试跳过挡板,虽然这对于它们来说轻而易举 。
那使狗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是什么?塞利格曼接着进行了一次三元实验:
被试狗分为3批,第一组被试接受可控制的电击处理(碰到按钮,即可停止电击),第二组接受不可控电击,第三组不接受电击 。然后把他们放在穿梭箱里进行回避-逃脱训练 。结果,第一组和第三组被试狗都能轻松跳过挡板,但第二组则无法完成任务,并有恐惧表现 。
三组狗狗在穿梭箱面临的是同样的处境,受到同样的创伤,但结果却有差别 。由此,塞利格曼得出结论:创伤本身并不足以令被试逃脱失败,真正起作用的是认识到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反应均无法控制创伤;也就是说,无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客观的可控性,而是预期 。
基于此,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模型,我将它总结绘制如下图:
那习得性无助如何治疗呢?既然无助的决定性因素是预期,那么扭转预期就应该能治疗无助 。
其中一个方法便是“引导治疗”,比如强迫无助的狗做出反应,硬拉它来回穿梭,感受到电击是可回避的,使它产生正向预期;
第二种方法是持有相反预期:之前体验使有机体形成结果可控的预期,即使结果是不可控的 。比如我们乘坐火车,火车能不能顺利达到终点,会不会中途出灾祸,我们是控制不了的 。但过往经验告诉我们,火车肯定会安全抵达终点,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坐在车上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
- 女性统治者|世界十大女性统治者,世界历史上的女性统治者
- 时间,验证了人心; 金钱,见证了人性!
- 好用手机|十大好用的手机排名 性能最好的手机前十位
- 男生|男生会帮异性朋友拿包吗
- 结婚|结婚三金是一次性买吗
- 爽肤水|什么爽肤水性价比高,十大爽肤水护肤排名推荐
- 建筑|中国十大代表性建筑物,中国的代表建筑有哪些
- 集成灶|集成灶哪个品牌性价比高质量好,集成灶排行榜
- 母猫|母猫有月经期嘛
- 冰墩墩|冰墩墩有没有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