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心理学读后感100字( 七 )


“如果到了周末,我就发布一篇文章”
……
这种语句,就像给自己的行动编程了意向,通过这样的编程,我们就更能为目标采取行动,因为有时不是我们不想行动,而是我们忘了行动,执行意图其实就是通过心理模拟技术,在给未来的自己预装了一段程序 。
这个方法让我受益最深的就是每天运动,即使我们现在搬到了新的办公地点,不像以前可以直接跑步回家,但是我仍然在每天跑步,因为只要一下班,我就会换上运动鞋,坐上班车,等班车挺靠好,我一下车就可以直接开始跑步 。
这里用到的就是执行意图:
“如果下班回家,我就换上运动鞋,……,如果下了班车,我就跑步 。”
而执行意图在目标达成规划的应用可以分成两步:
第1步,确定某个促进目标实现的行为反应;
第2步,将其与某个情境暗示联系起来,以启动该反应 。
2.2 硬币的反面
执行意图,听上去很不错,它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执行力,但硬币都有两面,执行意图如果使用过度,也会有代价 。最典型的有两种:
①忽视其它方案
以我为例,虽然我保持了每天跑步的习惯,但容易让自己忽视其它的运动方式,比如前两天有个同事提到下班后打了一次球,下次可以约我,我才意识到,我可能错过了一些其它的运动方式,而这些方式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同事感情 。
②错误计划识别晚
有时候,制定了一个计划,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计划可能不适应情况,或者计划本身就错了,但是如果执行意图太强,对计划的错误性识别就会变差 。书中举了一个穿越迷宫的例子,迷宫地上有些错误的绿色指示箭头,分了两组人穿越,告诉第1组人“要尽快的走出迷宫”,告诉第2组人“地上有捷径,如果遇到绿色箭头,就转弯”,但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指示,结果显示第一组结果更好,第2组花了更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计划的错误 。
3 改善目标规划的要素
为了降低执行意图的负面影响,我们有什么调整的方向吗?《动机心理学》中提到了改善目标规划的两个要素:灵活性和问责制 。
3.1 灵活性
我们在做目标规划的时候,一个常见的方式就是进行目标的分解,你觉得是分解到月或者周这个颗粒度比较好,还是到“天”这个颗粒度更好?
通常我们认为,越精确,越细致越好,而且不要有浪费,但实际上,排到天,先不论是否真能做到,以我自己的体验来看,最后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弹性而放弃 。
我曾参加过一个天天打卡的群,按照我的自律程度,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但实际操作一段时间后,我放弃了,因为有几次的确因为忙,忘记了,但是群里要求每天必须打卡,中断了就清零了,所以,最后干脆放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