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汽车上的笔记》读后感锦集(23)


西渡:好,谢谢 。还有点时间我也补充一点,因为大家说的都很精彩,我就简单的补充一下我的阅读的感受,大家都指出《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一个长诗是老孙在写作生涯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我的感觉是,他也谈到这个变化,我觉得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说,他从一个视觉的诗人转向了一个或者说是心理的或者是音乐的诗人,而这个转向我们从中外诗歌里,其实视觉这个东西一直是非常重要,我们讲诗歌要形象思维,最简单的一个叫,由于毛泽东的权威认定是吧?好像变成了一个诗歌的真理,那么一直强调视觉,但是老孙在这个诗中我觉得,包括叙事,它其实也是一个视觉的东西,戏剧也是一个视觉的东西,这个可能是一个比图画那种视觉,图像那种诗要复杂一点,但是我觉得还是一个观看的把看到的东西呈现出来 。
那么在老孙这个笔记长诗里头,我觉得它就不再是一种视觉的展示,那么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我觉得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里尔克《杜伊诺悲歌》的变化,里尔克一直非常强调观看是吧?到了《悲歌》的里头,你这个其实非常他前期视觉是不是咏物诗,视觉的形象特别的突出,但是到《悲歌》他就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变成音乐的诗人,老孙有一种类似的这样一种变化,但是又不太一样,因为里尔克这个东西好像特别内在,更多是内在的 。就在老孙他其实还保留了外在的东西,内外之间的一种转化,老孙这个好像他是一个带着叫强力的那种向心力的一个装置,它能够把外界的东西吸进去,而吸进去之后,它里头又有一个类似粉碎、切割的过程,然后把这种东西重新吐出来的时候,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 。那么它呈现了我觉得一个可以说是刚才清平说的批评复杂的,但是我觉得在老孙这还是可以用复杂这样一个说法,呈现了一个丰富的东西 。当然也包括他跟语言之间的这种,也是一种交互的一种过程 。所以这个东西我觉得可能是给我们的当代诗歌的写作,不光是给老孙自己,我觉得可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值得关注的一种类型 。因为90年代强调叙事,其实还是在强调这种外在的东西的一种呈现,即使像这样一种内外能够交织,然后又变成,实际上我觉得更多的呈现的是一种内化以后的一种心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又是非常的我觉得是有魅力的 。刚才姜涛说的语调这个问题,那么我觉得其实可能他这个语调有老孙非常独特的一个,是他非常独特的一个贡献 。所以我觉得确实这部诗的诗集的出版不光是值得为老孙祝贺,我觉得也是这个应该为当代诗感到一种,我觉得值得祝贺的一件事情 。
那么可能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书店好像是这个时间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场的朋友,如果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我们的这个主角老孙文波来提问和交流,看看哪位朋友?你先自我介绍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