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汽车上的笔记》读后感锦集(24)


大学生:我就是个大学生,在梅山,比较喜欢看诗,然后虽然看得很少,因为年纪还很轻,然后我是想问的是,孙老师,像刚才这位老师说的范式转换这个问题,就是说您认为,对于您而言,你要做这个诗歌,或者说从您的一个范式跳做另一个范式,您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您自身的契机是什么?就是说这中间是什么让你能够跳出这个范式?或者说让你能够察觉到这个范式?然后去理解它,去解释它,然后再做出一定的突破,这是我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像我理解范式转换这个东西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相当于不仅是勇气,还有知识,还有各方面的积淀,但是您长诗当中体现出的稳定性,它是需要一个向下的,甚至说它需要一个打磨的过程 。我觉得这两个关系就比较冲突吧我觉得,因为一个是需要一个很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不仅是一种一瞬间的冲动,而说长时间的积淀所蕴含的这样一个力量占领,另一个诗你要去顾及稳定性,稳定性的话需要语言的琐碎,需要语言,有时候需要像一个泥水匠一样去构建一个房屋一样的去做它,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您是如何处理这两种情绪的一个关系?对,我想这样 。
西渡:一口气问了好多问题 。
孙文波:我就一起回答一下 。其实我觉得稳定性这个问题,说范式转换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比如说就我的认识来说,其实我们的写作始终处于在一个自我修正的一个过程中,尤其是现在我越来越明确,写作实际上,任何一首诗的写作都是在校正你之前写作呈现出来的那些问题,然后写作就是一个不断的自我修正的过程,而它比较诡异的就是说问题是在你不断的写作的过程中呈现的 。比如说具体的说,比如说我在这一段的时间的写作里头,我觉得我的语调还不太稳定,甚至说它可能很显得拖沓 。你觉得我这一段,我的主要精力是应该放在解决这个问题的上面,然后你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然后似乎在某一阶段你又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诗歌变得紧凑了,节奏更坚定了,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新的问题又冒出来,然后它可能变成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在你没有解决节奏的问题之前,它好像是隐在的,其实是它隐在的,但只是你没有发现 。
那么说到范式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他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的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问题 。在某一个阶段,你的写作呈现出一个比较长时段的稳定状态之后,它会也算是发生一种自我偏移,而这种偏移的幅度在小的时候它只是一种修正,当它大了以后,它就变成一种,刚才说的范式的转换,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这种范式的转换,因为它的转换是一个自然过程,因为为什么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因为在写作的每一刻,你都保持着一种想要修正自己的心态,用简单的话说就是想要突破的一个企图 。然后这个企图由于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写作的日常动力,或者它甚至变成了一种潜动力了,你好像觉得你根本不用去考虑这个问题,它就存在着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那种所谓的范式转移,那个变化那种,其实它会变成一种这种事实而呈现出来,因为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在进行写作,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不满足的状态下产生,没有一首诗是在我很满意的状态下被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有一个说法就是一首诗是另一首的(01:33:53)因为任何一首孤立的诗都是不成立的,所有的诗都是在场域中变成它自己的,没有与其他诗歌的比较,是不会出现一首诗的,一首诗它被称之为好诗,它既是自我比较的结果,说你的作品和你的作品比较的结果,它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和所有诗人的写作比较的结果 。不然的话我们为什么知道这个人写的这首诗是好的,而那首诗就不行了 。所以说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写作的所谓突破,就是其实首先是自我突破,也是一个场域突破 。然后那么当这些都完成的时候,它可能呈现出来的一个独立面貌会被人认为是也有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