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教養》经典读后感有感

《拚教養》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章图片

《拚教養》是一本由藍佩嘉著作,春山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元台幣,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拚教養》读后感(一):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亲职焦虑何以生成?全球化与阶级如何影响当代台湾父母的教养实践?不同的教养实践又催生了怎样的非预期后果”是本书作者在导论章节所提出的问题 。作者在数所分布在不同地区、生源所属阶级迥异的小学展开了田野调查,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
教养实践往往是阶级秉性的再生产,不同的阶级经验影响着父母对于教育益品(goods)与风险的看法,进而衍生出不同的教养策略与风格 。
在同一阶级内部,因生命历程的不同,阶级成员也呈现出不同的教养策略 。依据父母资本总和高低与益品追求差异,大致可分为“培养国际竞争力”“规划自然成长”“培育阶级流动力”“顺其自然造化”四种教养风格 。
而差异化的教养风格则与全球化的整体脉络、教育机构的中介作用相互勾连,强化了既有的社会不平等 。
不同群体的家长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快乐童年”与“竞争能力”、“自然成长”与“精心规划”两对矛盾之间的张力 。社会的剧烈变迁与“个体归因”的逻辑,造成了台湾父母的焦虑 。
其实《拼教养》一书的理论框架,仍未超越布迪厄的观点 。对我而言,蓝佩嘉的精彩之处是将台湾父母的教养策略进行了类型学的归纳与分析 。而通过阅读不难发现,在新自由主义之风吹拂下的两岸三地,父母在教养子女上的实践并无太大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台湾社会转型更为彻底,参与全球化程度更甚 。
要破除当前的教育困境,亟待推行差异化、包容性的策略,扭转当前服务“中产阶级”的政策导向 。为人父母与为人子女者,需要明白,“你的爸妈不是你的爸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最后想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形式上的公平,并不是实质的平等 。透过这些伤痕、这些领悟,期待我们能成为更好地照护者,滋养自己,也扶持他人 。”
《拚教養》读后感(二):“我们的花园,和他们的废墟”
作者在台湾四个代表不同社会阶级的小学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家庭,学校,社会的教养,这题材,完全是my cup of tea! 刚开始看时以为我会对渔村小学家庭的故事最感兴趣,读完发现,让我狂highlight的还是讲述中产阶级家庭在培养小孩竞争力和追求自然成长中的纠结的章节,可能还是更能感同身受吧 。应该说,非常感同身受,在我自己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时常在思考并且困扰我的种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