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教養》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 )


此时,儿童也被视为“缺乏选择能力,需要被保护的消费者”,父母则成为了最重要的人,要帮他们选择健康、稳妥的玩具及娱乐方式 。“不要让小孩输在起跑线”的说法也流行起来 。
90年代后,人们开始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有一派观点认为传统教养模式摧毁小孩的天赋,强压竞争破坏小孩的性格,渴望形成平等开明的亲子关系,主张快乐童年 。
此时,体罚退出主流的教育论述,取而代之的是爱的教育,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 。不过,小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父母大多仰赖专家诠释 。于是,和亲职教养相关的书与杂志销量大增,家长求知若渴,渴望掌握“科学知识”,给予小孩“快乐童年” 。
博客来是台湾著名的网络书籍销售平台 。蓝佩嘉发现2006年至2011年,博客来的教养类畅销书,主题大多是亲子关系 。比如与小孩的聊天术,“对待闹腾的小孩,不要强迫,要讲故事,培养他们的人格 。”此外,国际化的育儿书籍也颇受欢迎,比如“德国妈妈教自律,美国妈妈教自信,日本妈妈教负责,犹太妈妈教思考”的丛书……
也是在这时,崇尚自然成长的“另类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不过,相伴而生的还有对它的质疑和批评 。
在有其他选择的前提下,坚持让小孩参加另类教育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拼教养》中,婷婷的妈妈以前在明星中学就读,被选入合唱班,“家政课、美术课都被拿去上主课程,教学内容狭隘,以成绩为主导而不是以兴趣” 。婷婷母亲告诉蓝佩嘉:“那时,我们班是分数主义,同学互相比分数 。把你的兴趣和天赋全抹杀掉了 。”她和丈夫决定在婷婷长大后,逃离主流竞争,便“岛内移民”,搬到宜兰乡下寻求桃花源,避免复制童年的创伤 。
许多家长为了让小孩上另类实验学校,从大都市举家搬迁到乡下 。他们有着“失落童年”的记忆,相信大自然有疗愈的力量,追求个性教育方式 。
颇为有趣的是,在另类实验学校,我们传统常见的教养排序,也就是“何为优秀学生、何为优秀家长”的定义也发生了翻转 。
在一般主流学校中,高学历的家长有较多的发言权,但在田园小学,即便家长学历有限,如果擅长腌制、缝纫,也可以获得来自家长们的公信力 。放到社会学里来说,就是“文化资本” 。蓝佩嘉援引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概念,分析道:“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教育益品(goods)被重新界定……在田园家长的社群里,阶级的界限有穿透的可能” 。
不过,蓝佩嘉也发现,虽然他们可能打破了主流教育的“象征斗争与认同协商”,但一些生活方式也在强化阶级界限 。
具体地说,“田园小学的教育理念强调身心灵全面发展,7岁以前的孩子不是用头脑记忆,而是靠感官学习,因此幼儿园里的孩子不看书不写字,只有纯粹的玩,而且为了排除外界干扰,也不能看电视上网,玩电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