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教養》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蓝佩嘉提到,“规划自然成长”其实是家长精心策划与努力引导的,“打造特殊的空间设计,通过资讯的筛选、沟通引导来引导他们走向父母所期待的选择” 。
这是说,一些家长过于信服这套教育理念,反而矫枉过正 。比如,一些小孩就读田园小学之前已经念了都市的双语幼儿园,家长会刻意的让孩子忘记英文;学生小艾想要吃冰、吹冷气,屡次被母亲喝止,因为母亲认为冷气、冰棍都不自然,对小孩不好 。(p187)
接受另类教育的小孩中,一些人表现出失落 。社会主流期待并未发生本质转变,而家长崇尚自然的教育模式无法给予小孩参与主流社会竞争的能力,几个小孩觉得跟不上竞争而更加焦虑 。正如蓝佩嘉提出的,“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实验教育,这种教养路数有赖于一定的阶级优势,需要职场、社区、教育制度等环境的配合” 。(p330)
用我们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反鸡娃”的过程中无意中造成了新的鸡娃 。前阵子热播剧《小舍得》里就有关于教养焦虑的片段 。
森林小学是台湾地区第一个另类实验学校,是人本教育基金会于1990年成立的 。在舆论中,它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实践,但也有本土教育家认为,森林小学只是移植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未必适用于本土脉络,“过于放任,错失了孩子最宝贵的学习研究的时期” 。此外,另类实验学校学费高昂,而且入学甄选主要考量才艺、面试表现、国际比赛履历等,也被视为对弱势家庭的小孩不公平 。
当然,这本书并非意在批判另类实验教育,而是呈现不同教养策略是怎么来的、教养策略和家庭阶层有何关联、家长的期待为何会落空 。
蓝佩嘉访谈近60个台湾家庭 。这些父母的职业和阶层各不相同,有医生、工程师、公务员、工人、司机等,有的曾住在台北最贵的地区,有的住乡下小渔村,还有的是来自东南亚的移工 。蓝佩嘉认为,中产阶级不是铁板一块 。让小孩上另类实验学校的家长只是中产家长的其中一个群体,不同背景的中产阶级有各自的教养风格 。比如,一些新富阶层有留学经验,看过外面的世界,深受全球化影响,认同国际竞争力 。他们回台就业成家之后,让小孩上私立国际学校,为之后加入全球化竞争铺路 。
除了中产阶级家庭,本书也分析谈了劳工阶级家庭的教养模式 。本书提及的劳工阶级家庭包括新移民家庭(比如由大陆新娘和台湾男性工人组成的家庭)、城市边缘家庭、乡下小校家庭 。蓝佩嘉招募受访者时,发现中产阶级与劳工阶级的家长对访谈的反应非常不一样 。中产阶级的家长很乐意参与,甚至自信地认为自己是成功典范;而不少劳工阶级家长拒绝接受访问,听到访问邀请的第一个反应是:“我的小孩在学校里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