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读后感1000字( 三 )


现在想来,还好没有选择画画为生 。忘记是在哪个书里看到说,这是属于没用的艺术,从事这种工作对于现在来说风险很大 。现在谁还会去关注一幅画呢?后来还是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虽然现在天天要泡在工作里没什么闲暇时间,但起码不会为生活为钱发愁 。
所以我才有深刻的感受,觉得詹青云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能够看到自己的局限性,也愿意接受现实,看到生活本质上的需求,学会向某些高大上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妥协,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
《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读后感(四):詹青云 | 热爱才是一个人闯荡世界的底气
马东老师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喜欢詹青云,是从奇葩说开始的——她是清清淡淡的妹妹,但是最有才华,高学历+高阅历 。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来自贫穷落后的贵州 。一个人的舞台有多大?完全凭自己去努力 。执业律师,业余辩手、歌词作者、书法爱好者、调酒师 。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法律博士2018年、2019参加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并于第六季获得BBking称号……詹青云带来新书《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首次辟露人生路途中的重要细节,回顾自己一路开挂的青春岁月 。她坦诚,自小就有文学梦,曾经想高考加分而连续几年报名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想获得一等奖敲开名校大门,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能出这本书,是蹭着热度和人气上位的 。
01-詹青云·偏要勉强-
没有条件上,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要心中执念不死,就不能停下脚步,否则此生必有遗憾 。其实有时候坚持下来,看似一路上是多么艰难,而真正回头望的时候,好像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艰难 。如同詹青云,读《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这一路多么辛苦,估计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含泪带笑的在忆苦思甜,而是很开心的回溯自己的奋斗时光 。但是到底难不难呢?难!一个人要多勇敢,才决定放弃国内名校,从一个贵州厂矿子,走到了中国香港,走到了美国哈佛,最终走到了《奇葩说》BBking辩手的位置 。也许前半程有着父母的眼界和支持,但是后半程应该完全靠自己 。写这句话我是这样想的:选择去读香港中文大学,应该是有父母的选择在里面 。她的父母都不算普通人,母亲是高中英语老师,父亲是原国企改制私有化后的分公司及工厂形成的集体企业里面的董事长,他们应该有更大的格局和看世界的经历和眼光 。读大学前,应该还算是父母引领着父母,但是去到香港以后的人生,应该是詹青云引领着父母了 。
选择和放弃,要说没有原因,那肯定是假的 。我的第一学历是中专,我那个年代,还存在高考后读中专的情况 。坐标河南,1997年,高考分数555,最后去读中专 。我所读的中专当时国家兵工总隶属的中原机械工业技术学校,也有代码101,而其实习厂的代码为104院 。我曾经为高考分数555而只读了个中专而愤愤不平,事实上时至今天,我仍然愤愤不平 。但当时选择它的原因是,这个学校包分配 。父母是山区老实巴交的农民,就极力促使我选择这个学校,而不去选择学费昂贵的委培大专 。很多比我分数低的同学,去读了委培大专,而我只拿到中专学历,现在的学信网上根本查不到记录,相当于没有学历一样 。但是结局真的只能这样吗?并不是 。我的一位中专同学,现在拿到了双博士学历 。他读中专的时候一直在学英语和速记,毕业后去建筑工地,无论多么辛苦都不忘记学习,先是考了函授大专,打拼几年后开始考研,研究生毕业后考博,然后在广东某高校任教,圈子里许多博士都继续考了其它专业的双博士,他说“于是顺便也考了一个,然后过几年大算出国几年,开开眼界” 。我同学最后仍然是改变了自己眼里的世界,而我却没有 。至少,我也有两个机会 。第一个,是我读中专的第一个月,我非常想回去复读,特别强烈的提出了要求,但是没有获得支持 。如果我坚持,如果“我偏要勉强”,也许会不一样 。我的第二个机会,是我中专毕业后打工了一年,觉得前途渺茫,然后参高了成人高考 。我大约复习了三个月吧,应该是考了个高分 。但是录取我的学校,把我的函授学习形式改成了脱产 。那时我已失业,辗转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犹豫了,放弃了 。如果我去大学里脱产学习,应该也有机会,因为那个时候学历非常重要,因为很稀少 。我高中的时候班里56个学生,只考取3个本科2个大专 。我读的高中也不太差,县城排名第二的高中 。当时县城只有两所高中,还有两所高中在其它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