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篇
文章图片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47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摘抄
1、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 。
2、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好像现在的人都是这样,反正我是) 。
3、话语我们教给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 。
4、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
5、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的未来 。
6、面对公众和领导时,大家都是信使,而且都要耍点滑头:拣好听的说或许不至于,起码都在提防着自己不要讲出难听的来——假如混得不好,就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嘴是不是不够甜 。
7、我上大学时,有一次我的数学教授在课堂上讲到: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 。这位老师胸襟之高远,使我终身佩服 。
8、有些人秉性特殊,寻常生活不能让他们满足 。他们需要某种极端体验 。
9、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 。
10、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对这个理论稍加推广,就会得出人是一种自己骗自己的动物 。我们吃了很多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 。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达到崇高 。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有病 。
11、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会发生误解,明明你在做这样一件事,他偏觉得你在做另外的事,这就是件误解的例子 。
12、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的巨大压力 。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什么都信 。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 。
13、人要爱平等,爱自由,更要爱智慧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让我们不再沉默
王小波说: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假如连这一点都不懂,那他就是行尸走肉 。很喜欢王小波,就是喜欢他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然后在戏谑中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 。比如他在《积极的结论》这一篇里说大跃进时期,亩产三十万斤粮食中认真的分析说:那么多的粮食谁也吃不下,只好堆在哪里,以致地面以每十年七至八米的速度上升……长此以往,华北平原要变成喜马拉雅山了 。他用一种独特的黑色幽默,为我们揭示着各种各样或深奥或浅显的大道理 。人之于动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人会思考 。思考社会,思考人性,思考自我 。也正是这样孜孜不倦的自我思索,让我们避免成为网络上没有脑袋的键盘侠 。说到网络,就忍不住啰嗦一次又一次的网络口水战 。我们看到一条新闻,甚至看到一个标题,马上就开骂 。然后接下来,就是满足嘴瘾一样的和与自己持反对意见的人开撕,其实到最后,谁都没有看内容看事实 。过个三两天,当事人出来辟谣,骂战的人居然也都不觉得尴尬,甚至继续骂人家猪油蒙了心,不敢承认事实 。其实这些人,都只不过被有心人当了一回枪使罢了 。我们的社会总归要多一些王小波一类的人,来提醒我们不要被各种各样的表象所迷惑 。鲁迅就像一个冷峻的名医,他是尖锐的,剜心刮骨,一刀指出组织坏死的根源,然后毫不留情的剜掉,虽然痛苦但是很治愈 。而王小波,更像是个虽技艺精湛但是吊儿郎当的江湖郎中,不屑于把救死扶伤民族大义挂在嘴边,隐姓埋名厮混江湖,但是却也总是在胡言乱语中让人莫名的就恍然大悟,然后疾病立消 。而被他们治愈解除困惑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不再沉默 。昨天看《奇葩大会》,一个人讲述他因为女性化从小到大受到的各种霸凌以至差点自杀的故事 。马东听的红了眼眶,蔡康永说,希望台上的这些奇葩们,能够在社会上遇到这样需要保护的各种各样的人时,能够用他们的无懈可击的逻辑和满满的保护欲,替这些人发声 。网络暴力也好,校园霸凌也罢,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这么多人,就算不忍心做欺人一方,但是也都选择了沉默 。如果,如果能够尽我们的微薄之力,说一句不要在乎那些人的胡言乱语,递一张纸巾和一个温暖鼓励的眼神…… 让我们不要再做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