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狱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四 )


从这个材料出发,勒高夫进而讨论了心态史面临的真正挑战:说明新观念形成、被接受的“历史、逻辑条件”,把它的各种意义和后果讲清楚 。他采用的方法是指出炼狱观念之新与其他同时代的进程相关 。两分的彼世为三分的彼世所取代,是祈祷的人、打仗的人和劳动的人这三个广泛用于描述社会的范畴即“三个等级”出现后不久才发生的事 。勒高夫认为,炼狱被插进天堂与地狱之间这件事情,和格里高利改革后教会关于基督教统治的灵活政策有关,也和法国的中间社群即立于农民和领主之间的城市居民的出现有关 。炼狱不是资产阶级谋划的结果,但在到处都是市民的情况下,从三分的角度来思考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 。
炼狱也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在地图上被标绘下来的 。当时谈论未知世界的,主要是中世纪的制图员和旅行家 。这些景象甚至能和政治的潮流对上号:“(炼狱)不再像封建领主的庄园那样,由并列的小块土地构成,相反,它包含辽阔的领土,由——就像但丁后来说的那样——王国构成 。”至于与进出炼狱密切相关的线性时间,勒高夫认为,它既和其他叙事文类的繁荣有关,又和封建和王侯家族那里新兴的谱系热有关 。炼狱强化了家族联系,因为子女会为死去的父母祈祷,而反过来他们又希望有一天父母的灵魂也会在上帝面前为他们求情 。
还有一些新的,思考罪和限定罪的代价的方式,对炼狱的发明来说,它们都很重要 。在这里,众多潮流汇合到了一起 。在司法制度的扩张和教会法的发展的刺激下,人们开始期待在死后得到更加公平合理的审判 。算术在城市里的传播,鼓励了一种对那些审判的算计态度 。难道审判不应与罪的严重程度和祈祷的频繁程度相应吗?人们普遍的情绪既倾向于实用,又有些乐观 。末世审判的千禧年来了又去,灾劫乱象却不见踪影 。城市文明还在 。炼狱可以容纳所有人,只要他们真心忏悔,包括放债的人和其他做必要但不诚实的此世买卖的人 。
这是一个诠释的“丰饶之角” 。雅克·勒高夫从神学和“民间宗教”拿出一个观念,出色地展示了它是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 。他的一些看法坦白说是推测性的,并且已经激励出一些旨在验证它们的专门研究 。勒高夫说,身为中世纪史家的乐趣之一就在于,你会有足够的证据来做坚实的学术研究,但这些证据又没有多到让想象折翼的地步 。
这里可以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关于心态的论证做得更严格一些?怎样在同一个社会中发生的相似文化进程之间建立令人信服的关联?能不能给心态论证一个足够清晰的结构,通过心态论证来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作用的历史原因说清楚?简言之,怎样解决人类学的分析模式和历史学的分析模式之间的张力?每一个做文化史的人都要面对这些难题,在大师的作品中思考这些问题是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