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锦集( 二 )


2)由于善的本身而喜爱它
格劳康强调了“无害的”快乐,并且除了它本身以外,不会留下任何其它的效果,或者说后果 。
“好的人”具有一种离群的倾向?而这样的倾向本身,却是不算是“不好的” 。或者说这样的倾向本身,在苏格拉底看来是内在地存在于每个“最优秀的“人身上 。
根据人追求的方面不同,而具有的三种善(357b-357d):
1)(最好的一种)因为事物自身,也因为从它而来的事物——智力,视力,健康,正义
2)不因为事物自身(劳苦繁重的事情),而是因为它们产生的后果对于人们有利——体育锻炼
3)仅仅因为事物自身——欢悦
苏格拉底还是强调了“幸福生活”与正义之间的关系(358a)
格劳康紧接着开始阐述“大多数人”认为的何为正义与不正义(359a):
1)做不正义的事情是好事(善的,有好处的),而被人加以不正义天生是坏事 。
坏事的坏处超过了好事的好处—》无法使获得的好处超过坏处的人,也就是无能的人,选择订立契约——社会契约——同时好处与坏处——立法 。而法律所规定的,就被称之为合法的和正义的 。
在格劳康的叙述中,他所描述的与启蒙时期的社会契约却是有着不同的语调 。签订契约之人被认为是“懦弱无能的”,这可能与当时古希腊中对“勇敢”这一品质的强调相关 。就如雅典人在规劝斯巴达人时所言“父辈抵抗波斯人,凭坚毅而不单凭运气,凭勇敢而不单凭能力”
并且,这样的正义的起源,可以发现是在一个民主政体的语境下的叙事 。而这样的叙事,似乎是从有能力的不正义的人的视角来看的——多数的弱者的正义,而在现代的社会契约语境下——公意即正义,强调了孤立个体的无力从而导致了契约,寻求实现自我保存 。这也就差异与格劳康所叙述的了,强调了在契约之前,人与人之间先天的就存在差异,而多数人是弱势的,少数人并未同意——不存在公意,仅存在强力vs无力,少数vs多数 。
《理想国》读后感(三):正义即理想
内容提要: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其中包含着西方古典史上极其精华的政治智慧,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与波策玛尔科、格劳康等人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相关话题的故事 。展现出一群哲学家改造社会的决心和对改革深刻彻底的讨论 。然而,个体与群体、理智与情感等互相矛盾着的各端,如何才能够以城邦利益最大化且以最平和的方式得到平衡,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 。《理想国》在深刻展现当时古希腊的政治和人心弊端的同时,也牵动当代人对伦理和政治的反思 。心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