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锦集( 四 )


有了良善的领导者,如何让其他人服从呢?对此,柏拉图提出了“洞穴隐喻”对此进行了说明 。他“用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用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用“地穴被火光照亮的过程比喻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同样需要依靠知识与教育 。
对于灵魂,柏拉图等人通过爱尔的视角,描绘了经历前世种种后生灵们在转生时的终生态 。如果有来生,那将是正义终将回报以正义的最有力的证据 。他们怀着这样的信仰,一直朝着彼岸坚定地走着 。结语:
在古希腊时代,有一群如柏拉图一般的人能为哲学正名,并自我赋予大改城邦体制的责任,是一种敢于以个体感化群体的无私且勇敢的杰出领袖,这正是当今社会各个国家走向复兴和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同时我们不难注意到,其中人性仍然被掩藏在政治的幕纱之下,未得到完全的觉醒 。或者说,柏拉图理智的揭示了人类客观上的不平等,因而不符人性中对平等的追求 。优秀的天资是成为领导者的基础;交配是为了种族进步,而非灵魂契合的相互应答;血缘不再是亲人之间情感的维系,却成为城邦和平的拦路石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此消彼长的让位关系 。愚人成为智人的士兵,个人成为了社会的砖块 。短期内,这种运行方式可能行之有效,但反抗的因子,总有一天会星火燎原;麻木而精神消亡的个体,终有一天会倒在“领导者”编制的运作方式之下 。彼时的瓦解,将更伤筋动骨且动摇人类根基,从这个方面,我们不得不庆幸理想国仍只是理想 。这个构想忽略了太多人性中的反抗和求取因素 。汲取《理想国》中的哲学智慧,在理性的根本前提下,以人性和社会为共同搭建因素,能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朝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
参考书目: [古希腊]柏拉图著,顾寿观译:《理想国》,岳麓书社2018年9月第一版 闲散的学习者:《柏拉图与<理想国>》,载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29日 林倩茵:《柏拉图与理想国》,载《上财青年》2016年3月10日
《理想国》读后感(四):2020.11.15 笔记与梳理
1. 预设:做不正义的事情是好事(善的),被加以不正义(“天生”,强调了其内在性,否定了正义与善之间的关联)是坏事 。但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懦弱无能”的人,正义的来源——法律由他们制定,由此来折衷地自我保存 。(此处预设了,人性本恶,但实际上此处善恶也颠倒了,应该是预设了人追求善,善是加人以不正义)
大众口中的正义的人:
做正义之事——由于无能(无力加人以不正义),所以导致其做正义之事情,是不是出自本意愿的 。
大众口中的不正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