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木拱桥读后感1000字

编木拱桥读后感1000字
文章图片

《编木拱桥》是一本由刘妍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编木拱桥》读后感(一):读后
精彩绝伦!作者成功回应了一个典型的“共相与殊相”问题:编木拱的痕迹散落于亚欧大陆各地,为什么唯有闽浙地区发展出了如此完备而绵延的编木拱桥体系?从中西间不同的结构思维(节点-构造;几何-结构)所牵连的文化取向到极端地理条件与特定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作者以植物的生长周期为喻,终而揭示出“殊相”何殊、又何以成为可能 。
在具体的展开上,作者立足于绵密的调查与测绘,并将技术有效定位在其所处的地域背景中,如此既能见专治技术之建筑史家所往往不见的社会动态,又能较不识技术之历史学家走得更深远(作者说,而技术,远非形式的达成,而是将概念转化为建造实践的一整套手段与方法 。说得真好啊) 。如此,作者对工匠的体察便带有了更为复合而深重的体察与关怀,她意识到编木拱桥的炫技其实源自艰险自然与贫困生活的无奈,正是工匠直面自然,以命相搏(作者自己在测绘中也曾遇险),方有如此巧工 。
自己也十分关心形式的共相与殊相问题,比如圆,这一最为对称的形式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十分流行,不同地区的人们因形式近似也常把它们视作日月的符号,那么我们如何能够认知不同地域的殊相、又如何处理共相与殊相间的关系(殊相正因普世的共相而得以成立)?;技术与材料的问题也是自己所好奇的,在读完本书后,也开始试着进一步思考南宋川东的工匠群体——他们究竟如何与贫瘠的自然与衰退的社会相搏?很遗憾,自己现在还不懂得如何雕刻石头,因而也格外羡慕作者的经历与研究,一如书名,她真正做到了将个人、技术与社会紧密编织为一体 。
《编木拱桥》读后感(二):个人感受,字数太多,不算书评
有幸在2017年,刚刚步入建筑学的世界没多久,作为刘妍老师的学生,了解并亲身体验了中国古建筑以及一些建筑考古学、测绘的简易粗糙流程 。
十分感激老师在整个课程中一直鼓励和帮助我的“小论文”,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这种一个人在历史资料与史实以及现状间作为一个侦探的快感 。
之后随老师一起去测绘,测绘后还随老师去参观浏览了一些古建筑,当时我懵懵懂懂,走马观花 。只记得老师的心情和当时山区的天气一样阴沉 。提前以一个旁听的身份经历了老师的心路历程后,虽然受到了不小的心理影响,以至于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都对自身和学科充满了一知半解的怀疑 。但在看到了老师后来的自述后,当时心里的疑惑多多少少被解答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