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木拱桥读后感1000字( 二 )


一个懵懵懂懂,有点胆怯,甚至都不曾怎么自己独自面对社会的大二学生,面对一些自己曾有过向往的事物,被突然的情绪浪潮轰击,以及被否定和被质疑之后,多多少少还是对这段经历感受颇深 。
回到本书,有趣且珍贵的恰恰是跟历史以及人文相关的探索与追问 。正像当初老师在测绘后发出的质疑一样,营造法式所叙述的这些规则意义何在 。构造,形式的意义何在 。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在为社会和人在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风水堪舆之与古建是更重要的存在 。看了老师的后记,回想当初老师在我们测绘结果的一片数字中纠结和烦恼,我更能理解了 。
那个夏天,像是一次神秘的旅行,现在回想,更像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 。但自那之后,我对此却无比向往 。不过更多是个人情感层次上的罢了 。
《编木拱桥》读后感(三):【泛读】从精微到辽阔
(如果)我来定位:
本书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扩展而成,以“编木拱桥”为研究对象的一本结构科学(桥梁史)-技术史(建造史)和人类学-社会学交叉的一部著作 。也因此本书最突出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即在于原本在技术史的范畴的一种历史上特有的桥梁类型的研究被作者在扎实的“建筑考古学”的基础上,结合了丰厚的文献,通过对宏观历史到微观家族,以至匠作体系的回溯,呈现出背后的“文化”价值,相信读过的人都会被这样看起来仅仅是一座桥背后所具备的文化/历史/地方/遗产意义所震撼 。
(如果)我来理解:
不同于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套路:首先构造出一个框架,这个框架可能建立在一系列经典理论之上,比如x柯、x伏尔、x图尔,会详细argue出为什么这样,以及这样的意义等等所有严密的逻辑条件;随后是几个案例或者是一个主题的几个部分或者分类的几个项目,这几个案例(部分/项目)的写作会相对严密的置于预先构造出的框架之下;最后得出结论 。
写作结构/内容角度,本书的作者直接呈现了四个案例(实际上也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1. 凯撒(第一章一);达芬奇(第一章二);2. 日本圆月桥(第二章);3. 虹桥(第三章);4. 闽浙编木拱桥(第四到八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未能明确的证明凯撒和达芬奇桥之间的联系,就如同虹桥和闽浙编木拱桥之间并无明确的联系一样,那么应该算是俩案例 。此外,虹桥一章虽然且算案例,但实际是一部中国木拱桥学术史的回顾,甚至可以理解成中国木拱桥史学史 。此外的此外,诚如本书的书名,这四个案例通过明确的详略明示了本书的主体,闽浙编木拱桥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余的三个案例连带中国木拱桥的学术史回顾都可姑且充作国内学术写作体例中的“文献综述”部分,此功能以外,这三个案例还有趣的将闽浙木拱桥的时间拉长,空间拉大,的确有“云图”的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