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活着,都不容易( 二 )


即便如此,我仍希望和小林有一次安静深入的交流、听他的故事,但再约了两次,都没能成行 。最后他回:“没事,再约时间”,这条消息往年他也发过,而我清楚,这句话意味着,要等到下一个春节—我意识到,有的朋友,见面的机会一年只有一次,也只有一面 。
我依然珍惜并信任小林,但也在学习保持距离,适应新的友谊现实 。
成年人的社交终究不同于学生时代的关系往来,这是我从小林身上学到的,对这句话更深的体会,是通过小林和KTV聚会上的一位特殊朋友认识到的 。
这位特殊的朋友叫阿君,我通过小林认识他,他俩的交情很深 。小林不理解,我和阿君不算熟,为什么邀请他,他质疑我:交情不够,那我的动机是什么?我一下子被问懵了 。
我从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我尝试着梳理,告诉他,我首先是在履行一个承诺,因为去年和前年,阿君帮了我很大的忙,我许诺“要请他吃饭”,这话并不是客套,但似乎只有我当真 。
我想得很简单,年轻人正儿八经围桌动筷太无趣,唱K是比较自由的场合,可以唱、可以听、可以吃吃喝喝,愿意你就来,不愿意你就拒绝,不需要太多弯弯绕绕,但小林觉得我“动机不纯”,我没能说服他 。
同样是去KTV,在广州,我和同事一起约并不费劲,怎么回了家,就变得这么复杂,我不理解 。
那晚是一个让我困惑的聚会,女生在唱歌,男生在喝酒,少有交集,倒是应了一首《不醉不会》,一边不喝所以不醉,一边没兴趣唱不会 。
我困惑地看着他们在冷天一瓶又一瓶灌啤酒下肚,然后轮流跑洗手间,一个男生喝完了才说其实“没人喜欢喝”,这更让我满脑子问号 。我寻求理解,小林告诉我,男生玩的方式和女生不一样,他没有具体解释 。
我发现,原来并不是见了面就可以玩在一起,成年之后,每个人的圈子似乎趋于固定,有它自己的规则 。当晚,我像一个突然闯入的外人,但被挡在边界之外,或许这是场面尴尬、不能尽兴的根源 。
原来光是春节,并不足以构成成年人相见的理由,定是交情或者充分的动机,才让我们聚到一起 。学生时代,我们向外探索,拓宽社交边界,但成年人社会关系,边界分明确定,并不轻易接纳新人 。
虽未能尽兴,但我没有不快,谈不上失落或者孤独 。事后我兴奋地给曾曾发去一条消息:真实的人真的很有意思,他们的行为表情言语构成了一个很完整的形象,给了我很多“意料之外” 。
我知道,这叫作“人情世故”,活在其中,有时人会很累,但思维的碰撞让我兴奋,我乐于领悟它,但也仍想做个“敞亮豁达的人” 。
回家之后,家乡长辈用他们的遭遇向我传授着生活的真谛:生活不易,人要现实和务实地向前看 。茶余飯后,他们的经历围绕着“婚姻和家庭”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