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读后感1000字( 二 )


莱辛:承认“美是物体的绘画价值”“美的根源在静穆”;但反对将静穆应用到诗中 。
歌德:“这部著作(指拉奥孔)把我们从一种幽暗的静观境界中拖出来,拖到爽朗自由的思想境界 。”
三、论述——诗与画的区别
(一)题材
1、激情
希腊人并不以人类的弱点为耻,只是不让这些弱点防止他走向光荣或妨碍其尽到职责 。诗人常在诗中表现哀号,如战神爱神被伤、菲罗克忒忒斯(德国古典主义者常举范例),但画家却极力避免,原因就在于古希腊人认为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与美不相容的都应让步于美,若忿怒则冲淡为严峻,哀伤则冲淡为愁惨,如果把拉奥孔痛苦的样子原原本本地雕刻出来,反而会影响欣赏的效果,使原本的美与苦痛被反感所取代 。同理,造形艺术家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时刻,因为激情的顶点限制了进一步的想象,之后的想象只会趋于疲软,而且由于造型艺术所形成的绘画或雕像在呈现上具有持久性乃至永恒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本应转瞬即逝的激情顶点会因长久持续而产生吊诡的效果,如果拉奥孔的哀号一直不停止,那么会使他呈现出“一种女性的脆弱和稚气的缺乏忍耐” 。所以,“人们从大风暴抛到岸上的破船和残骸就可以认识那场大风暴本身 。”
而诗并不受限于上述局限,因为诗并不是一种诉诸于视觉的艺术 。以戏剧《菲罗克忒忒斯》为例,悲剧剧场绝不能同罗马格斗场一样讲究矫揉造作的克制,悲剧的主角一定要显示情感,表现苦痛,让自然的本性在其身上充分发挥作用 。
2、美与丑
莱辛指出两种摹仿的方式,一种是对题材的摹仿,一种是对风格的摹仿,后者属于抄袭 。其倾向于认为拉奥孔雕像群是艺术家对维吉尔的史诗进行摹仿,而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为美而牺牲表情,为表情而牺牲习俗,以满足将美作为最高法律,正因为这一限制,诗比画拥有更大的表现范围,诗可以表现丑的和反面的东西,可以利用丑作为组成因素的一种,去产生和加强某种混合的情感 。有害的丑可以表现为恐怖,无害的丑可以表现为喜剧性 。而绘画不宜表现丑,因为形体的丑尽管可以暂时引起快感,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最终留下来的还是只有反感 。
诗中的画与画中的画是有区别的,不能互相产生 。比如荷马在诗中描写的不可见的人物没办法搬到画里,因为神与人大小悬殊,有时人被云雾遮蔽,靠画无法表现出这种效果 。因此,能否入画不能作为判断一首诗好坏的标准,一首诗可以使其每一笔的组合产生一种接近于物质的画所能实现的逼真的幻觉,诗与画之间的区别是“意象”与“物质图画”的区别 。
绘画也不宜表现一系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