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读后感1000字( 四 )


这尊古代雕像轮廓鲜明的材质中存在的微妙差异一直困扰着观察它的人,至少,达尔文在1872年谴责上述细节是一种“巨大的解剖学错误” 。他引用一名古怪的法国神经学家纪尧姆?本杰明-阿曼德?杜兴(他在受试者身上使用电极来重现《拉奥孔》雕塑上的表情)的意见,认为拉奥孔前额屈伸的特定组合表情在人相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转移雕塑之力的一个缺陷 。达尔文的观点是正确的吗?或者,正是由于《拉奥孔》雕塑中这种肌肉的不和谐构成了它永恒魅力的中心——将作品从呆滞的静态中拯救出来、使之成为不朽的杰作?
《拉奥孔》雕塑作品显示拉奥孔——特洛伊的一名祭司和他的儿子们被蛇攻击(图片来源:Alamy)
关于《拉奥孔》的一切都是既夸张又很难弄明确 。据说这座雕塑曾经被一世纪的罗马皇帝提图斯拿去装饰自己的宫殿,所以它在数世纪中在历史的视野中消失了 。只有在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历史》中,他对《拉奥孔》大加赞扬,才使人们得以勉强推测它的存在 。老普林尼赞美《拉奥孔》是“可以被看做比任何其他画作或[青铜]雕塑更好的艺术作品 。”他证明这个雕塑是“用一整块大理石雕刻出的主角、孩子、和奇妙衣褶”,且它是三名传奇的罗得岛雕塑家阿基桑得罗斯、波利多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的杰作 。老普林尼没有说明、现在人们依然在推测的是:他看到的这组群雕是原作还是复制品 。因为有些人相信:它早已失传 。
用心雕塑
我们肯定知道的是:1506年2月,被埋在一座葡萄园中的《拉奥孔》被偶然发现时,那些发现它的人的脑海中回荡着老普林尼对它热情洋溢的溢美之词 。教宗尤利乌斯二世得知一组古典雕塑被发现的消息之后,派出一队专家去监管挖掘工作 。参与仔细挖掘工作的人之中,有年轻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 。他刚刚在佛罗伦萨完成了被广泛传颂的大胆雕塑《大卫》 。此外,还有洛伦佐?德?美第奇喜爱的建筑师朱利亚诺?达?桑迦洛,以及他11岁的儿子弗朗西斯科——他后来也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雕刻家 。
弗朗西斯科在自己70多岁时回忆几十年前传奇的挖掘工作,说他当时正在挖掘的中心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爬下去到雕塑所在的地方,我父亲马上说:‘那是普林尼提到过的《拉奥孔》’接着他们把洞挖得更大一些,以把雕塑挖出来 。一旦大家都能看到雕塑后,每个人都开始临摹,同时一边谈论着古代的事情……”
这座群雕也对米开朗基罗的想象产生了不灭的印象,从他接下来创作的雕塑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来 。例如,当你看着米开朗基罗在目睹《拉奥孔》出土七年后创作的《垂死的奴隶》的姿势,不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姿势和情感升华方面的相似之处是不可能的 。更直接地说,有人提出米开朗基罗在《拉奥孔》刚出土两年后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创作的壁画与《拉奥孔》表现肌肉的方式有相似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