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锦集( 七 )


在这本《如何阅读世界文学》的书里的头四章 , 讲的都是如何理解世界文学 , 以及指引读者们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比较阅读 , 建立起一种超越自身文化背景传统 , 以及应该如何更好的进入异国文本的阅读 。第一章中就跟我们探讨了文学的定义 , 谈在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下 , 文学的创作 , 读者们形成的阅读模式 , 以及取得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世界文学中 ,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作品 , 他们所反映的写作模式和预设 , 与我们各自的本土传统大不相同 , 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语境 , 去定义 , 去表达 , 去倾诉 。作者在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 “我们必须像刘易斯卡罗尔笔下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一样做好准备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 , 这里充斥的各种人物 , 其行事都依循着与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的规则 。这种差异既引人入胜又令人困惑 , 正是这种差异创造了一个与我们日常熟悉的文学观不同的“仙境” , --不过赋予创造性的作家本来就致力于让我们身边的世界变得奇异 , 来自异国的文学不过是加强了这种奇异感而已 。” 第二章通过时间纵向上的 , 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 , 告诉我们需要专门的技巧来做跨越时代的阅读 , 我们可以细细的追溯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场景 , 人物 , 主体 , 意象 。这一章也探讨了文学在历史中是如何传承和改变的 。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后感锦集】第三章讲的就是从空间上的文学作品的比较 , 作者叫跨越文化的阅读 , 简单的说就是通过阅读外国的文学作品来拓展我们的文学和文化视野 , 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对那些差异很大的作品进行比较 , 就是需要预设一个第三方平台作为背景 , 让比较能在一个可通约的基础上进行 , 如果没有这种有意义的共同基础 , 一切比较都会沦为散乱不相干的作品的聚合 。这些比较的方法涉及到文类人物情节主体意象的相似性 , 也设计相似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背景 。
这种横向的跨文化的阅读与诠释在现今的文学中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 , 跨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同样重要 , 当作家们感到有必要拓展本土文化所蕴含的可能性使他们也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国 。就像作者所说的 , 无论是鲁迅 , 李斯佩克多 , 还是春上春树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民族作家 , 有时候需要整个世界作为灵感 。第四章讲述的就是世界文学的流传 , 它都是靠翻译才能在世界上流传的 。翻译虽然一直以来都是遭受质疑最多的 , 但是这些也恰恰是证明了翻译在文学传播上的必要性和它的不可能性 。本章中也讨论了现在流行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技术问题 , 以及翻译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原著的色彩 , 还有倡导读者可以通过不同译本之间的阅读比较 , 来尽量可能贴近原著的色彩 。第五章分析那些以外国为背景的作品 , 第六章探讨的作品 , 以欧洲的帝国扩张及后殖民状态为写作的语境 , 第七章讨论现今全球化世界中的各种新写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