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传读后感精选( 十 )


乌尔里希在传记中对瓦格纳创作《唐豪瑟》的全过程作了详尽的交代 。比如《唐豪瑟》的完成最初是瓦格纳为了摆脱财务困境 。这些戏剧以外的现实无碍《唐豪瑟》绽放属于瓦格纳的艺术高光 。乌尔里希指出的是 , 瓦格纳在《唐豪瑟》中表现了一种矛盾性:“一方面创造了一个非基督教的维纳斯世界 , 作为欲望的艺术天堂;另一方面他将伊丽莎白的光辉——圣母玛利亚的光辉——描述为精神上的、困难重重的相对立的天堂” 。其实这部分不难发现瓦格纳的作品同样展示了他个人本身的矛盾性——他试图打破传统的规则 , 但他又是深受这些规则影响 , 并且将其放入自己创作中而不自知 。
瓦格纳并不一直顺风顺水 。没过几年 , 瓦格纳因参加过1849 年的“五月革命”而成为逃亡者 。他没闲着 。用艺术表达他的革命观正是这一时期他忙碌的事 。这段时期 , 他那堪称伟大的作品《尼伯龙人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正在酝酿中 。
甚至可以说 , 他进入一种疯魔的状态 , 即使在爱情与婚姻面前 , 更多地暴露的 , 是他的自我而非对他人的爱 , 但他坚称他经历着虔诚的爱情 , 同时 , “他是为了他的艺术” 。不管后人如何定义他种种非常规之举 , 为他的洛索事件(短暂的婚内出轨)辩解 , 背叛爱情与婚姻是事实 。
即便瓦格纳曾试图断绝与洛索的关系 , 挽回自己的妻子 , 但这段婚姻还是没能维持长久 , 不久后他们在书信中只剩下互相指责 , 与此同时 , 瓦格纳不断追求香艳慰藉——“他渴望令人愉悦的女性的存在 , 不仅是为了性的消遣” , 还为了他的艺术 , 他的创作 。至此 , 似乎也就不难理解 , 乌尔里希先以瓦格纳的一段似是而非的“绯闻”来开场这部传记了 。
《帕西法尔》是瓦格纳的“辞世之作” 。与《尼伯龙人的指环》相比 , 《帕西法尔》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 它为瓦格纳带来了艺术与经济上双丰收 。《尼伯龙人的指环》没有为瓦格纳打破经济困境 。
基于种种 , 乌尔里希也借由《帕西法尔》指出瓦格纳对犹太人的真实态度 , 所谓的“反犹” , 无非是反金钱 , 反金钱的态度投射到了金钱象征性代理人“犹太人”身上 。进一步说 , 乌尔里希甚至认为 , 瓦格里的反犹主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并且贯穿他创作的歌剧始终 。
《瓦格纳和李斯特》瓦格纳(中)与李斯特(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