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传读后感精选( 八 )


相比而言 , 尼采的态度更公允 。众所周知 , 尼采一度视瓦格纳为知己 。他们都对“现代性”抱有深刻的怀疑 。瓦格纳的音乐剧在年轻的尼采心中唤起对重建德国精神生活的希望 。在神话的一种轮回以及启动意识之神话构造的潜能的意义上 , 尼采寄希望于形而上学的慰藉 , 赞赏瓦格纳作品创造神话的力量 , 尼采后来选择了与瓦格纳分道扬镳 , 因为他感觉到瓦格纳的事业是“让有意识的妄想取代现实性” , 就不再允许自己让理性失去效用 , 而沉溺于审美的神话的幻想 。尼采反对瓦格纳 , 是美学道路的自觉选择 , 在瓦格纳逝世之后 , 尼采在悼文中写道:“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星辰友谊 , 即使我们不得不成为尘世上的敌人 。”
鉴于瓦格纳的深远影响力以及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方面造成的后果 , 围绕瓦格纳的讨论是不可能消散的 , 理查德·瓦格纳是历史无法忽视、让人仰望的巅峰人物 , “瓦格纳神话”得以缔造 ,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 。
北京晚报2021.11.19 “瓦格纳神话”是怎样炼成的?
延伸书单
《瓦格纳传》读后感(四):疯魔啊 , 瓦格纳
艺术界对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 , 1813-1883)这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自然不会陌生 , 但如果要向大众介绍他 , 或许提到“婚礼进行曲”会更直接 。按照西方婚礼传统 , 新娘步入礼堂时 , 奏的就是我们熟悉的 , 瓦格纳所作的“婚礼进行曲” 。
理查德·瓦格纳肖像
理查德·瓦格纳本人
这位著名的作曲家 , 人生极富戏剧性 。要花多少篇幅才能道尽他的故事 , 是个问题 。尤其他那些经历总是“真亦假时假亦真”——当事人们参与了“造假”的过程——光是纠正这里面的错误 , 就花费很大的功夫 。
乌尔里希?德吕纳(Ulrich Drüner)接受这一挑战 。他为这位话题性作曲家立传 , 写下近900页的《瓦格纳传》(Richard Wagner: Die Inszenierung eines Lebens) , 关于他对瓦格纳的态度 , 在他称赞他女儿的研究时 , 似乎已有所透露——“歌剧英雄”(他女儿研究歌剧英雄主义) , 而在这本传记的开篇 , 他也表明瓦格纳当年的自传有多不靠谱 , 里面以真实之名掺杂不少假货(所以说 , 我们也不要太过于相信当事人的说辞 , 多少翻车的 , 不只是娱乐明星) 。
这仿佛是在向瓦格纳本人下战书 。不过乌尔里希想通过这本瓦格纳的传记要表达的 , 是瓦格纳自己定义的真实 , 与他经历的真实 , 如何成为他的创作条件 , 成就他的一生 , 让他构筑起自己的音乐王国 , 在这里 , 他即是他自己的规则 , 他自己的真理 , 他自己的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