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读后感精选

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读后感精选
文章图片

《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是一本由邱澎生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20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读后感(一):《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体》——不成熟的小短评
《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是由邱澎生教授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书,初版是1990年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川人社的这一版应该是大陆地区首次出版 。
突然想起2017年的第一届中国社会史论坛,我作为现场的工作人员,负责登记参会人员的信息,并给他们提供相关资料 。就是在那个时候跟邱老师有过一面之缘,他十分温和、有礼,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十成十的绅士 。
再回到他的作品,书不厚,仅二百页左右,但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功底扎实,很难想象这是一篇硕士论文 。导言以欧洲Gild(行会)为切入点进行讨论,认为 “会馆”“公所”这类兴盛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各大城镇的工商业团体与欧洲历史上的Gild(行会) 并不相同 。因为“会馆”“公所”这类新兴团体有多种经济功能,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导致的,如果将“会馆”“公所”比附为Gild(行会),既无法全面论述这类工商业团体经济功能,也简化了Gild(行会)的复杂性 。接着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划定范围,并解释原因 。正文则是从新兴工商团体的历史现象入手,再逐步深入论述其组织发展和权力运作(此后不再剧透) 。仅从行文结构来看,这本书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切入点和对史料的分析清晰有理,读起来有种“顺滑”的感觉 。本书的基本史料主要来自《苏州碑刻》,并无大量材料堆积,足见作者功力 。由此可知,读大佬的书,不仅仅开阔视野,同时也是学习行文逻辑的绝佳机会 。
《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读后感(二):同业同乡的互助是如何演化到现在的呢
我们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经验,这帮助我们成长 。
在近来关于近代史的阅读中,涉及了很多上海地区商会同乡会的信息,这次有机会阅读到这本相近时期关于苏州工商团体的著作,真是难得的拓展了 。邱澎生先生希望通过研究一手史料,能给我们展现了于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内新兴工商团体的方方面 。
苏州,一座上天垂青的城市,运河带来周边难以比拟的繁荣,丝织业和棉纺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明清两朝江南地区成为帝国经济的主要来源 。同时运河的进一步整治、能够连接长江和东海的支流航道,也给这座城市的商业带来巨大的推动 。众多本地的及外来的手工业者、工商业者聚集在这座繁华的城市,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各种需求 。以同乡、同业这两条关键线索构建了各种“会馆”、“公所”这样的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