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100字( 二 )


当然任何事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书中也科学分析当我们处在无聊这一状态,我们无处可做,那就会触发一个非常可怕的动作——吃,而且还是吃个不停,因为不停地把东西塞到嘴里会误以为我们正在做什么,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解闷方式 。因此无聊也会导致肥胖(很离谱是不是,请托住你的下巴),下次记得多约约胖胖的朋友出去玩,说不定你就是他/她减肥的良药 。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层面值得我们深挖,比如无聊与年龄的关系,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此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无聊和解,毕竟,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
我挺喜欢这种简易封面的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二):“常常无聊 从不厌倦”
为什么看一部无聊的电影比看一部精彩的电影更费爆米花?哪个年龄阶段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无聊与较差的学习成绩有关联吗?为什么无聊可能导致极端?……关于无聊的小问题,在这本由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写成的“无聊心理学”里能找到很多答案 。
这本写无聊的书并不是一本无聊的书 。它并不仅仅回答了“我们为何无聊”这个问题,还回答了“无聊是什么”“无聊有什么影响及作用”“如何应对无聊”等一系列为问题 。它像是一本非常扎实的“文献综述”,作者介绍了很多心理学领域关于无聊研究的成果,每个观点都引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及发现来佐证,例子丰富、多元,注释及参考文献约占据30%篇幅,非常严谨 。
无聊是一种很常见的状态,古今中外,人皆有之 。书中提到,“无聊是一种想要——却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中的不适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调、没有目的、约束以及技能与任务不匹配是四大外部因素,情绪、胜利、认知、动机、意志力或自控力是五大内部因素 。这些因素的交织也导致了一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
虽然无聊是一种负面感觉和状态,但它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就在于人们如何响应 。作者反复强调,无聊是行动的信号,它提醒人们目前在做的事情也许没有了意义,需要通过做些什么去改变,不同的选择将导致正面或负面影响、积极或消极结果 。作者认为,无聊时选择暴饮暴食、沉迷游戏、依赖手机等等都是响应无聊的不良行为,这不是一种真正的投入,会带来影响健康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且毫无意义,反而会让人更加空虚 。
无聊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病,当今世界是个短平快、充满“噪声”的世界,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可以不断刷新,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商品信息铺天盖地,巨量、冗杂的信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快速捕获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拥有无限关卡的游戏很容易就打发掉时间 。无休止地刷手机让自己沉入“互联网的兔子洞”很容易被选择为应对无聊的方式,但这只有注意力的投入,没有创造力的投入,也许只会将自己的无聊放大、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