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100字( 三 )


要想无聊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响应它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 。当我们无聊时,一味抱怨、被动接受、逃避投入,让自己像个软木塞一样在无聊之海中随波浮沉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应该为了某件事情本身而做这件事,而不是为了逃避其他事情 。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转向更有意义、令人满足的行动 。要找到精神投入的方式,通过建立“心流”让自己与世界产生联结,表达激情,创造意义 。
书中最后一段话指出,“无聊让我们面临一个简单但又深刻的”、“很少有比这更重要的问题”——你要做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每个人回答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需要像封面那位一样托腮刷手机打发无聊,而应该像两位作者的献词一样“常常无聊,从不厌倦”,“愿你们的日子充满有意义的投入感 。”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三):无聊,有可能是一件好事???
我知道,当我打开这本书时,我肯定是不无聊的 。因为我有了短期小目标,看完这本书,有了短期小追求,想多了解“无聊” 。
(看这本书之前,我完全没想过,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无聊”)
本书由两名心理学家合著:詹姆斯·丹克特和 约翰·D. 伊斯特伍德 。虽然都是心理学家,但是书里面也包含一部分生理研究,毕竟生理心理很难分家 。
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从无聊的历史由来,到产生的原因,到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面临的无聊困境,到最后我们如何应对无聊 。全面的介绍了无聊 。
关于无聊的历史,可以追溯自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对无聊的描写 。当然,不同时间无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在本书中,作者说:无聊是一种想要——却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中人不适感 。
是不是很意外,无聊不是放松,不会让人舒适,反而是会让人不适 。所以,休息时间,不要让自己处于无聊的状态,因为这得不到放松 。
我想详细说说,我很感兴趣的第四章:“人生阶段” 。
原来,人生不同阶段,各有各的无聊 。
1,童年时期的儿童,也会感到无聊,当娃发脾气找不到原因时,有可能只是他无聊了 。当爹妈的,不要忽视了 。
2,阅读能力强的儿童,比较少无聊 。所以,阅读要从小抓起,还能避免无聊 。
3,青少年有大把空余时间,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却有无数的行为约束,没有令人满意的出口,我想指点江山,但是江山却不允许 。于是,滋生无聊 。(ps:好奇青春期的叛逆会不会和无聊也有关系呢?通过叛逆来打发无聊?)
4,刚成年,无聊水平会下降 。因为你是自由的,可以有无数的方式去发现新世界,没时间无聊 。当然,科学研究给出了官方答案:这得益于大脑中额叶皮层的显著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