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古诗词欣赏教学总结 古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四 )


第一则中的对联,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 。
如“诸”和“猪”同音,“百”和“柏”同音 。
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
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属仄声;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
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 。
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
上联讲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
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 。
上下联末字分别是“下”和“底”,同样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 。
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对“两株”(数量词对数量词),“浮萍”对“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宿”(动词对动词),“底下”对“其中”(副词对副词) 。
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讲的是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 。
《“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慧 。
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 。
如对联中的“头”和“角”字 。
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
研讨与练习一、 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
此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形成初步认识 。
能判断什么是对联,并为填写简单的对联打下基础 。
二、 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
此题目的让学生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从而认识到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
三、 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 。
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
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
古诗词教学的教师培训课程有哪些 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
一、感受经典 :深悟古诗文化底蕴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 。
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
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 。
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 。
们深深折服 。
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 。
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
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