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的诗词 中日友好是谁提出的( 三 )


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 。
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
2、诗集简介:《女神》 。
郭沫若作 。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
连同序诗共57篇 。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
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
3、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 。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
...
郭沫若的诗歌及评价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
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 。
四川乐山人 。
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
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 。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 。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 。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 。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