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朗诵技巧及训练 古诗词朗诵( 二 )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 。
以《囚歌》为例 。
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对利诱而不惑,豪情壮志、气贯长虹 。
人的身躯与狗洞,"自由"与永生,简洁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恢宏高远的意境 。
在朗诵时,必须提挈全篇,以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意境的可感性,发挥意境的感染力 。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诵最忌讳脱离整体意境感受去图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诗歌的朗诵有貌无神 。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在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知,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期待着,地下的烈火升腾,让我和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
我将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比如,"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是诗人转述自己的所听所感,而并不是由一个说客出面,所以,在表达中充满了憎恶、否定的态度感情,从而也更增添了诗人赤诚的内心 。
如果朗诵者忽然以敌人的语气,甚至某种怪腔怪调表达,那意境便顿然消失 。
还比如...
古诗文朗读训练的感想 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 。
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
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我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
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 。
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
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
诗,是随感而发的,唐前的诗人就是这样,比如说陶渊明 。
且那古典诗经,虽然说也有祭祀时故意歌颂的诗,但是总体还是古代劳动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写的居多 。
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 。
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 。
所以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
【古诗朗读的技巧】怎样朗诵好古诗词啊,急 诗词是最常见的文学形式 。
它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
诗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朗诵的技巧也不相同 。
一、格律诗的朗诵技巧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
“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 。
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 。
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
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 。
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
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
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 。
绝句也分五言、七言 。
五言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
1、格律诗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 。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 。
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 。
“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 。
“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 。
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 。
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