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朗诵技巧及训练 古诗词朗诵( 六 )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 。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 。
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
朗诵1、朗诵的概况 朗诵艺术有一个基本的概况 。
它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中间中断了很长时间 。
它源于口头传诵,认真算起来,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2、朗诵和朗读的区别和联系 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 。
因使用的范围各不相同,而要求也有不同 。
朗诵,要求声音清晰、响亮,需要洪亮的嗓音来表达 。
朗诵比朗读的要求更高一些 。
朗诵要对作品的中心思想有理解,要和作者有强烈的共鸣,这是语言再创造的前提 。
而女性受生理条件制约,要求柔美一些 。
3、朗诵的要求 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 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 。
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 。
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举例说明: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讲解 。
此作品的思想是要热情赞扬祖国的壮丽河山,说明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 。
作品比较大气,也相对比较好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首先要理解了作品,然后再加上感觉和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大气和气势来 。
注意嗓音、用气、语言的理解、轻重缓急、停顿等朗诵的表达技巧的充分运用 。
理解了以...
如何掌握朗诵的技巧?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 。
响亮;诵,即背诵 。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