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词 柳树的意象( 八 )


所以 , 诗歌的阅读鉴赏 , 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 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
2、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 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 即为艺术典型 。
根据这个界定 , 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 ,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 , 是主观之象 , 是可以感知的 , 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 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 ,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
其次 ,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
古诗中杨柳有什么特殊含义1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 , 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 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 , 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 , 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 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 , 唯有垂柳管别离 。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
“春风知别苦 , 不遣柳条青 。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光无故人 。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 , 杨花愁杀渡江人 。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 , 杨花点点 , 是离人泪 。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 ,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 , 缠绵悱恻 。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 , 首先 , 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 , 温婉多情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诗经 ?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 , 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 , 依依尽杨柳之貌 。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 , “以少总多 , 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 , 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
其次 , 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 所谓“载酒送春别 , 折柳系离情” 。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 , 跨水作桥 , 汉人送客到此桥 , 折柳赠别 。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
“高拂危楼低拂尘 , 灞桥攀折一何频 。
思量却是无情树 , 不解迎人只送人 。
”(裴说《柳》)“灞桥烟柳 , 曲江池馆 , 应待人来 。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 , 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 , 借问行人归不归 。
”(无名氏《送别》)再次 , “柳”与“留”谐音 , 折柳送行 , 含有殷殷挽留之意 , 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
“西城杨柳弄春柔 , 动离忧 , 泪难收 。
犹记多情 , 曾为系归舟 。
碧野朱桥当日事 , 人不见 , 水空流 。
”(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 , 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
例如 , 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 。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 , 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 孤城一片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