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梦陆游诗词鉴赏 异梦陆游( 三 )


出生的第二年,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都城)为金兵攻陷,北宋灭 。
于兵荒马乱中渡过童年 。
陆父宰,是力主抗金的爱国士大夫,与主战派人物交往密切 。
父亲的爱国言行给少年陆游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
北宋王朝覆忘的惨剧、中原的沦丧、苦难的经历和父亲的薰陶,使陆游从小培育了忧民爱国的思想 。
二十岁,便立志“上马杀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的立场,信念始终不渝 。
因而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 。
二十九岁科考,列进士第一;因主张抗金,于次年复试时被除名 。
三十四岁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
孝宗即位初,倾向主战,启用了老将张浚,并召见陆游 。
称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进士出身,任镇江府通判 。
然张浚一战失利,孝宗即动摇求和 。
罢免张;并加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免职还乡 。
四十八岁,时任四川宣抚使的主战派将领王炎邀陆游入川,幕府襄赞军务 。
陆游精神振奋、身着戎装,驰骋于陕南南郑前线,考察地形、了解敌情,接触战士和民众、谋划收复中原方略 。
但孝宗又忽将王炎调回临安(南宋都城,在今杭州西),陆游也改授成都安抚使参议官 。
光复河山的愿望再度落空 。
火热的军务幕僚生活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却对陆游爱国诗歌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
在四川任职期间,由于爱国志向屡屡落空,陆游心情愤郁,经常借酒浇愁,被人讥为“恃酒颓放” 。
他干脆自号“放翁” 。
但这一时期陆游创作的爱国诗词已经非常多,形成“寄意恢复、书肆流传”(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局面 。
后来,陆把自己的全部诗歌和文集题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 。
五十四岁时,陆游受召离川东归 。
在江西任职间,因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以“擅权”罪被罢职回乡 。
六年后才被起用为严州知州,又因“擅议抗金复国、形于吟咏”,被弹劾去官 。
六十六岁直至八十五岁去世的二十...
秋波媚·陆游 诗词鉴赏一、《秋波媚》陆游鉴赏: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 。
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
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
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
”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 。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这说明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
下片的描写是从上片过渡而来,紧密相连,却又是全新的状态,全面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兴” 。
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
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
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
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
全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
二、扩展知识:1、原词欣赏: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