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常用诗词成语 作文中常用的古诗词( 六 )


中学语文教学应全面地、有机地把握好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文学熏陶的最佳契合点 。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互补互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
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教学法,虽然使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但“自己怎样写”却被忽视了 。
因此造成作文教学处于牛耕火种状态 。
学生写作水平极不尽人意 。
已进入社会的中学毕业生不用说,就是考入高校的学生也都要补上写作基础课,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 。
中学作文教学并没有独立的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通过揭示一篇篇典范文章中的写作规律来实现 。
以阅读吸收为主导的文章教学法,只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别人怎样写,忽视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和写作实践,造成语文教学没有作文教学的被动状态,整个语文教学,只完成了语文教学战略任务的一半 。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一篇篇典范文章当作学生自己的文章,提出写作任务,让学生进入写作思维,同时,将典范文章作对比,吸取典范文章的协作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
写作思维虽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但结合分析一篇篇具体文章,其写作思维则可以简化为以下程序:提出命题——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连缀成文 。
而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介绍背景——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这样的程序进行,将整个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 。
其实,我们应将写作思维程序取代过去的阅读教学程序,并将这些程序分解在写作思维之中 。
现在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小到大、由大到小两种 。
由小到大,这是常用的分析惯例,即迅速扫清字、词、句障碍,然后逐段讲解,最后归纳中心 。
中心内容出来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
而由大到小,则是先总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逐一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如何选材、愈合布局、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有何特色等等 。
我本人认为,中学以上的语文教学应以后者为主 。
平时,我在语文教学中,总喜欢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直接用教材题目作为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命题 。
让学生由题猜文,由题目联想:我会怎么写?文章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他又是怎样达到自己目的的?这样一来,学生便从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去发现、去赏析 。
读不能代替写 。
学习写,还得写,而且得多写,从写中学习 。
写有写的规律和要求,如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开头结尾、遣词造句、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应用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
这些规律,学写的学生应当了解,应该掌握,并且运用于写作中,通过年深日久的系统反复训练,转化为终身受益的技能 。
然而,这些规律知识从何而来呢?除了专门的写作书籍介绍,则主要靠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在感知、体验、思考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提炼和抽象出来 。
只有从自己亲身接触的感性材料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规律知识,学生才能从理论和实例的结合上理解它,从而深刻的把握它 。
也只有这样的规律知识,才不是空洞的,死的,而是实在的,活的,有用的,有生命力的 。
二、重视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这种体验要引起自己的心弦的震动……一种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否则,即便你天天泡在火热的生产斗争的运动中,你若没有那纯属个人的心灵颤动,没有那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提炼,是写不出真实、美丽的作品来的 。
”(语出《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李德复的《写作需要心灵颤动的生活》)因此,作为教师,不要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 。
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 。
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 。
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 。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感受,都可以...
帮我提供几篇关于~自己将来想做的职业或工作的作文~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 。
这些理想就像天空中的繁星,既看不完,也数不尽 。
我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告诉你们吧,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