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鉴赏 小学古诗词鉴赏ppt( 八 )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 主要有比兴手法 , 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 , 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 , 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 , 不一而足 。
例1: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 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 , 何日是归年 。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
诗的前两句写景 , 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 , 显露出白翎的水鸟 , 掠翅江面 , 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 , 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 , 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 , 多么灿烂 。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 , 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 , 青与红相互斗丽 。
一个“逾”字 , 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 , 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 , 使之摇曳而多姿 。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 , 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 , 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 , 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 , 归期遥遥 , 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 , 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
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 , 极写春景之美 , 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 , 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 , 篇幅虽然短小 , 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
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 , 首联起得突兀 , “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 , 奋力追击的情形 , 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 , 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 , 以与首联对比照应 , 颇令人回味 。
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 。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 , 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 , 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
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 , 昨夜梦魂中 。
还是旧时游上苑 , 车如流水马如龙 , 花月正春风 。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
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 , 而是写梦境 , 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 。
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 , 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 , 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 , 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 “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
例3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 而今渐觉出蓬蒿 。
时人不识凌云木 , 直待凌云始道高 。
这首诗借松写人 , 托物讽喻 , 这是不难看出来的 。
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 。
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 。
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 , 但它不屈服 , 不示弱 , 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 , 一个劲地向上冲刺 , 锐不可当 。
“蓬蒿”是较高的野草 , 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 。
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 , 很有力度 。
“渐觉”用得有分寸 , 既写出“出”的过程 , 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 。
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 。
故作者笔锋一转 , 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 , 直待凌云始道高 。
”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 , 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 。
“时人不识凌人木” , 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 , 没有见识 , 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 , 成为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