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山水情怀

《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 。智者像流水一样活跃,如欢畅的流水一般活得快乐潇洒;仁者像大山一样安详,如巍峨的大山一般享年长久 。
作为自然的一員,人类喜欢山水,原是共性,绝非智者和仁者的特好 。但作为一位伟大哲人和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这样讲,自有其独到的感悟 。
孔子的山水情怀
文章图片

仁者与大山相见多妩媚
仁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山呢?孔子说:“夫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 。生财用而无私为焉,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 。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飧 。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 。”(《尚书大传》)山为草木生长之地,鸟兽繁殖之地,也是无私提供财富和用品之地,各方都可以到山上采取 。山还生出云,生出风,使天地贯通,阴阳和谐,雨露润泽,万物赖之以生长,百姓赖之以食用 。这就是仁者特别喜欢山的原因 。
山,不仅形体高大,雄伟壮丽,内蕴更是厚德载物,高尚无私 。显然,这样的山既是天造地设之山,更是仁者心思神构之山,是自然之山,更是审美之山 。自然之山的高大,与仁者情怀的高尚,彼此映照辉耀 。大山得仁者深情观照而灵性浩然,仁者仰望大山而不断攀援做人做事最高标的 。大山是仁者在天地间的剪影,仁者是大山在人文中的写真 。
于斯致思 无所不至
鲁地多山,孔子生于鲁,长于鲁,打小就和山结缘甚深 。孔子名丘,字仲尼,这名和字都因故乡的尼丘山而得 。青少年时期的孔子爱登山,随着年龄的增长,登的山愈来愈高,一次登上曲阜东面的蒙山,举目一望,顿觉眼界大开,原来天地竟是这般阔大,过去一直觉得曲阜城外的鲁国已经很大很大了,如今看来竟是这般小之又小 。鲁国之外还有更大的齐国,齐国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国,很多的国,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下”了 。及至他登上高耸九霄的泰山,呀!天外还有天啊 。孟子将孔子这种体验概括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种登山阅历和生命体验,推进着托举着孔子在人生路上攀登,再攀登,终生都朝着那座“屹然高”的自然之山和精神之山的峰巅攀登 。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孔子的襟抱情怀也不断升华博大 。在教学中,孔子常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登山,把教学和旅游密切结合起来 。
一次,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渊3个得意弟子游览鲁国北部的农山 。登上山顶,孔子放眼四望,只见天宽地阔,不禁感慨道:“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