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山水情怀( 四 )


显然,孔子所赏之水,既是自然之水,更是精神之水,审美之水 。
大海不辞细流圣人德包天地
大江大河归大海,君子极致为圣人 。孔子爱水,喜欢观赏大江大河,尤其倾慕大海的博大浩瀚,包容一切,认为君子做人应像大海一样,大气象,大境界,做“大人” 。海之所以成为水中的极致,是因为它大度能容,一切向东流去的水,无论大江大河,还是涓涓细流,海都通通容而不拒 。圣人之所以成为君子中的“大人”,也是因为“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整个天地都能包容,都受其惠泽 。仁德如此,却又像大海一样,毫无私求,“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庄子·徐无鬼》) 。生前不要爵位,死后不要谥号,既不聚敛钱财,也不争讲名声,这就叫作“大人”,大写的人,伟大的人 。
孔子毕生对海倾慕不已,到了晚年,还深情地感叹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论语》)为推行仁政,孔子四处奔波,却处处碰壁,但在他心中,有一处是不会拒绝他的,那就是一切都能包容的大海 。大陆行不通,那就到海上去,即便是撑着木筏子,即便是只有子路一个人跟随,也去,也到海上去!
孔子挚爱江河,倾慕大海,他的弟子对他的倾慕崇仰也像江海一样滔滔不绝 。
听歌沧浪滨解诗汉水岸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以诗书礼乐教”,给学生教授的典籍中,《诗经》排在首位 。孔子还特意提示自己的独子伯鱼,要好好学习《诗经》,“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诗经》是古代民歌的汇编 。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很留意各地的民歌,赏其音声之美,悟其蕴涵之妙 。
公元前489年,孔子带着弟子前往楚国 。途经汉水支流沧浪之滨,听见有小孩在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听出这首民歌的本意,是要人加强自身修养,就对弟子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自身修养对人的一生很重要 。
《诗经》里的诗,采自各国民歌,每首诗既富有普遍的审美价值,也深蕴着其产生地特有的山川风貌和风情民俗,有的还有其当初歌咏的原型人物和动人故事——“本事” 。孔子利用奔走列国的时机,对《诗经》中的一些名篇,尽可能做相应的乡土体验 。
汉韩婴《韩诗外传》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一行来到汉水岸边的阿谷郊外,看见一位带着玉佩在河里洗衣的姑娘,面容姣好,举止也颇优雅 。孔子立即想起《诗经·周南》里的名作《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这女孩不正是诗中那美丽而高贵的汉上游女吗?孔子就对身边的弟子说,这个女子或许可以和她谈谈 。于是孔子拿出一只酒杯递给子贡,要子贡去见那女孩儿,“善为之辞,以观其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