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山水情怀( 三 )


孔子知道,这是一位虽不得志,却守道不移,并能正确对待生死,颇善养生的既仁且智之士 。在战祸连连,生存日艰,人们平均寿数很短的时代,能这样笑对人生,快乐健康活到九十,太不简单了 。他不禁对面前的老人肃然起敬 。
相看两不厌晚年对泰山
孔子喜欢山,尤其喜欢泰山 。为推行仁政,孔子从51岁开始,在本土鲁国从政4年,处处碰壁,理想无法实现;又领着弟子在列国奔波14年,依然是“吾道不行”;68岁那年被迎回鲁国,尊为国老,执政者却对他敬而远之,孔子只能在家中授课著书 。得意门生颜渊亡、子路死,孔子日益感到孤独 。在精神上能给孔子有力支撑的,除了时时面对的案头“屹然高”的古籍,便是曲阜北方那虽然眼望不见,却时时“屹然高”在心间的泰山了 。泰山,故国的山,孤零零傲然高耸天外的山,那是孔子一生的仰望,孔子正是在这仰望中不断升华着自己的生命境界 。此时孔子的心境,恰如日后李白的名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公元前479年的一天,憔悴的孔子起了个大早,拄着拐杖到门口散步,想再看一次泰山,但泰山太遥远了,又是云遮雾障,怎么也看不见 。孔子有些怅然,随口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罢就进屋坐下 。子贡这时正赶来看望孔子,听到孔子苍凉的声音,不禁失声叹道:“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急忙赶进屋去见孔子 。孔子简单地向子贡交代完后事,就上床睡下 。一卧不起,7天后逝世 。
平生一再赞美水每遇大水必观赏
孔子一生执着地爱着山,也炽烈地爱着水 。《孟子·离娄下》:“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孔子对大江大河尤其情有独钟,每“见大水必观焉” 。只要遇上大江大河,孔子总是心怀敬意,细观久赏,观赏既罢,还要乘舟到江河之中,亲身感悟惊涛骇浪的壮美,如若不得,便惆怅难已 。
公元前495年,孔子准备到晋国去拜见执政的赵简子,希望在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推行仁政 。孔子带着学生兴冲冲由卫国都城赶到卫晋交界处的黄河边,正要乘船渡河,忽然得知赵简子刚杀了他的两个贤臣 。孔子顿时明白,赵简子绝非自己的同道,晋国不能去了 。孔子望着黄河,崇仰之情和刺心之痛在胸中交織翻腾,不禁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乎!”这深情而悲怆的叹喟中,既有对政治抱负又一次受挫的无奈,也有对失去一次横渡黄河机遇的无比遗憾 。
一天,孔子在一条大河边观赏向东流去的河水,子贡问他为啥君子见到大江大河就一定要观赏 。孔子告诉子贡,因为水,特别是大水,深蕴着许多美好,能给君子修身养性以有益的启迪 。水是生命的源泉,普育万物,却不是为了自己所需,这正是君子应当具备的仁德;水向下流去,迂回曲折而有一定规律,有似君子去留行藏皆循义;大江大河汹涌澎湃无尽头,有似君子浩然正气行大道;河水奔向百丈深渊而无所畏惧,有似君子义无反顾之勇;用水平仪衡量地平,必定准确无误,有似君子执法之公;任何东西用水一洗,必定新鲜洁净,有似君子善于教化 。特别是“其万折也必东”,千回万转,始终坚持流向东方,最像君子不折不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