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对应的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开悟偈:当时,慧能是一个舂米打杂的小僧,见师兄神秀的菩提偈未见本性 , 也作了一首与之针锋相对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 。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 , 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 , 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 本无动?。缓纹谧孕?,能生万法 。”
这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何其相似 。巴门尼德以为 感官 是骗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 。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 。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 。巴门尼德很早就从形而上学的经验中,领悟到感官世界的虚妄 , 而这个感官世界的背后,有一个本身存在的真实世界并能为我们的知识所理解 。我们的感官世界证明这个世界是假的,然而却被我们的理性所容纳和利用 。从 感性 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 范畴 “存在” 。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 。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 。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 。
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洛克 。约翰洛克把弗朗西斯培根的归纳法,用于心理学 。在他的力作《人类理解论》中关于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否定知识一切先于经验 , 而生来就具备的,这种先验的理性论 。他平静地宣称一切知识来自经验 。而且是通过感官获得的 。他说:“除非先在感官里 。否则心里什么也不会有 。人在出生时 。心灵是一块干净的白板” 。这就是他提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 。在认识论上,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 。没有任何观念 。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理性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我们对于外界所感知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到的、反省到,我们心灵内部活动的观察 。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以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 。这是知识的源泉 。从其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是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点 。在每一个大到足以被知觉到的物质粒子中 。感官经常可以发现他 。心灵也发现他 。在某种特殊形式下 , 在我们的感官上生起作用 。并且由此使我们生起不同的各种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等等观念 。感觉经验以一千种方式在上面书写 。直到感觉萌生记忆,记忆再生发观念 。所有这一切 。都引向一个惊人的结论:既然只有物质能够影响我们的感官,那么除了物质我们一无所知 。因此,必须接受物质 。如果感官是思想的原料,物质一定是精神的材料 。除了简单的观念而外我们概无所知 , 这是我们所不必惊异的 。只是有感观从外面得来的,或是由人心反省它自身中的经验得来的,没有其它观点 。因此 , 在超过这个界限 。这我们便一无所知 。简单观念是一切知识的材料和元素 。有了它 。人的心灵就可以构造出多种多样的复杂观点 。理智一旦储备了这些简单观念 。他就能够重复他们,把它们加以比较 。甚至于可以用几乎无限多的花样联结他们 。因而能够任意制造出新的复杂观念 。人的心灵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简单观念 。但能够把它们结合起来 , 或者把他们并列起来,或者把他们分开来 。以便形成各种复杂观念 。其实,洛克的白板说和佛教唯识宗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在研究感官对人精神的作用 。
- 什么人适合做编导
- 鸡蛋放冰箱怎么保存
- 武器装备三化是什么
- 外出佩戴遮阳帽
- 焊缝长度如何确定
- 经期可以喝枸杞红枣水吗?
- QQ音乐加载失败怎么解决 是怎么回事?
- Js父子页面互相调用
- 青岛人事局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