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句( 六 )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
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

【关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句】

徽宗初遇赦召还 。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
杜莆对着月亮感叹的诗句 一.赞景抒情 。
《夜宴左氏庄》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
暗水流花轻,春星带草堂 。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
该诗向我们描绘了庄园夜的静谧温馨的景色和一个审美的月 。
这是杜甫早期生活在开元盛世,少年漫游时的作品,意境之美可见杜甫早年炼字之工绝 。
但单纯绘月赞景的作品在杜诗中并不多见,而抑郁感伤之作几乎占了其全部咏月诗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
二.感时忧国 。
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使杜甫更倾心于民生疾苦、更加关注国运兴亡 。
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忧念实事、谈古道今、即事遣兴、咏物寓意、感时忧国 。
也使得月这个意象更带有几分忧愤与哀伤 。
《月》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
该诗望月情生、借月抒情,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 。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
该诗主要是忧心吐蕃之乱 。
《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
由最后两句可看出,杜甫是为了国事而忧心 。
这时杜甫人虽然寓居在浣花溪草堂中,但安史之乱刚平息,又兼吐蕃为乱,怎能不感忧心?《宿江边阁》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
杜甫在此诗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翻腾在波浪中的孤月,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中所产生的忧虑及无力感正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
三.怀乡思亲 。
盛唐时代士人漫游之风兼及战乱时的流离辗转,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泊、独在异乡,便更加思念家乡、亲人 。
游子心灵孤寂时,月亮便成了精神寄托的对象,把自己的心托于月,让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