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成功的故事( 二 )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 。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 。”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早已断了 。”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 。”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 。”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 。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是战兵大约十万 。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 。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 。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 。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 。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芝龙、鸿逵朕将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 。”与帝相持大哭 。隆武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 。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 。随后遇害 。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王忠孝之后终老于台湾 。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 。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明郑” 。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 。所树立的旗帜上方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另一面旗上写着“背父救国”四个大字 。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 。当时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远侯 。三年……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延平郡王”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 。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 。——郡王是仅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战略要地 。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此刻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铜延平”之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