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后感锦集( 四 )
当然,文化与意识形态常常是一对看似模糊但又边界泾渭分明的概念 。在国内,意识形态似乎总是作为一个负向的词出现,这缘于国内的政治生态与制度环境 。在现在比较主流的看法,作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是指为特定人群所接合(articulate)的观念系统 。这是一种共识般的存在,涉及行业、党派与专业社群等组织 。第二,意识形态是为某种掩饰、扭曲或期满,用来描述某些文本与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假设 。第三,它还可能是意识形态的构成(对接第二个定义),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总结道 。第四,罗兰巴特认为,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 。第五,路易·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理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关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由此,从文化到意识形态,作者引出了“大众文化”一词 。大众在数量上呈现“多”的基本事实,但是这种“多而大”的背后是主流的民意还是相对低俗与普通的观念呢?这个是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对比时所提出来的 。因此,就学界当前的诸多看法,大众文化可以是被多数人喜欢的文化,也可以是与高雅相对的文化;它可以是人民的文化,更可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抵抗”与“收编”的冲突游弋过程 。当然从后现代视角来看,大众文化就像一个蓄水池,正将形形色色的观念与文化囊括、改编以及创新 。
但是,我们需要谨防对文化、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滥用 。任何文化离不开其语境与现实形态 。语境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生产和限制,文本同样可以反过来对语境的意义进行生产与限制,两者之间存在积极互动的关系 。
二、文化与文明的传统在这一部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形成,这种新文化的兴起代表了旧文化的终结 。
在马修·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开始对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剖析,他认为这种功能就是对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天性加以约束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是工人阶级获得文化并进行抗争的工具,并借此提出了用文化来驱赶大众文化的命题 。
不过在利维斯主义者看来,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 。(其中《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小说与阅读公众》以及《文化与环境》被称为利维斯主义的三大代表作)在整个利维斯文化语境下,言情小说、广告等大众文化被视作低俗与流氓等同的文化,将人们带入了“白日做梦”的危险境地 。这种看法有它的正当之处,不过更为偏激的观点着实招致了更多的指责与评判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锦集
- 三金|三金算彩礼还是算赠与
-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降低期待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模式
- 筐出未来-过去与现在
-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的读后感大全
- 美丽心灵
-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字
-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精选